新浪福建 资讯

杨德:胸膛百年,号角永啸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作者:陈文军

红星下的凝望

晨光熹微,漫过窗棂,温柔地洒在百岁老人杨德身上。他端坐藤椅,布满岁月刻痕的手指,珍重地抚过一顶旧军帽。帽檐上,一颗红五星在微光中沉静闪耀,仿佛凝固了时光的火种。腰背不自觉地挺直,目光如炬穿透窗外——院内摇曳的榕树影,骤然与七十年前战火纷飞中的伪装网重叠。一声低沉的呼吸,仿佛还裹挟着胶东平原刺骨的寒风;而胸膛深处那颗搏动的心,依然如当年般,烈焰熊熊,炽热滚烫。

血色启蒙:断臂点燃的火焰

1941年酷夏,山东招远大地龟裂。15岁的杨德赤足狂奔,头顶是日军轰炸机撕裂长空的尖啸。死亡骤然降临——邻家大娘刚纳好的青布鞋底,裹着尘土砸落;紧接着,一只鲜血淋漓的断臂,重重摔在他脚旁冰冷的石碾上!

刺鼻的硝烟混杂着浓烈的血腥。有人用撕碎的蓝布褂裹紧亲人残躯,转身将半块焦黑的窝头塞进杨德汗湿的衣襟:“娃,去当兵!活着回来,替咱中国人挣条活路!”那声音,粗粝如砂砾摩擦。

少年仰望着烟尘蔽日的天空,指节攥得死白,窝头的焦屑深深嵌入掌心。那一刻,乡亲们塞粮时眼中灼烧的光与绝望中的期盼,彻底点燃了他心底的家国烈焰。“那天才真懂了,”杨德后来常呢喃,“家国,就是乡亲们把活命粮塞给你时,眼里的那份光。”

战火淬炼:从“布袋兵”到“小老虎”

1941年,未满十六岁的杨德(原名杨勇)投身抗日先锋队。胶东的寒夜,呵气成霜。他和战友们蜷缩在冰冷的坑道里,单薄的草褥紧裹着冻紫的双脚。“穿着二尺半(军上衣),身背八斤半(枪)”——棉衣像袍子,棉裤提到胸口还晃荡,活脱脱一个“行走的布袋”。

初上战场,炮火撕裂夜幕,少年的杨德腿脚抑制不住地直哆嗦。大队长李铁的怒吼穿透爆炸声:“杨德!站直了!咱是为乡亲们拼命!”吼声如烙铁劈开混沌——大娘塞来的鸡蛋、烈焰中的村庄、血泊里的父老。。。画面瞬间灼烫胸膛!他猛吸一口气,铁钳般扣住枪杆,如猎豹决然跃出掩体!

武器匮乏,多数战友紧握长矛大刀。投弹磨得掌心皮开肉绽,拼刺震得虎口发麻开裂,瞄准盯得眼眶酸胀如灼。少年在血火中淬炼成钢,迅速成长为战友们交口称赞的抗日战场上“小老虎”。战斗间隙,老队员用刺刀切开冻硬的大饼,总把最大块硬塞进他手里:“长身体呢。。。多吃。。。”寒夜里这微薄的暖意,成了他毕生的信念:“不为自个儿吃饱,就想让地里人,再不用啃冻馒头,再不用冻烂脚趾!”

血火勋章:生命丈量的忠诚

1947年2月,山东胶济线平度二十里堡。爆破班长杨德面对敌军坚固工事,身先士卒。他顶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冒死将炸药包送抵工事底部!硝烟未散,因过硬的军事素质,他火线入党——这是对无畏的最高礼赞。

淮海战役的雪原,见证更惨烈的牺牲。敌军碉堡喷吐火网。爆破手刚跃出掩体便倒下,怀中染血的家书刺痛杨德双眼。“跟我上!”他嘶吼冲锋,右臂被弹片撕裂,热血浸透棉衣又在寒风中冻结!抱起炸药包,心中翻涌的是誓死捍卫身后土地的决绝!巨响中,碉堡瓦解。他拾起战友滚烫的机枪,继续冲锋,直至打通部队前进的道路。

硝烟散尽,医生从那件凝结霜花的棉衣里,抖落出三枚冰冷的弹片。上级破格为他记了二等功。那时,部队铁规:干部党员冲锋在前,评功评奖却要退让。物质匮乏,奖励仅是一件珍贵的白衬衫。

当象征“曹八集红旗第一连”荣誉的青铜勋章嵌入胸膛,杨德感觉胸膛猛地一沉,“仿佛连队百名牺牲弟兄的重量一下子压在了身上。”他在泛黄的纸页上写道:“真正的勇气,是明知必死,仍敢迎着枪林弹雨冲锋!”七十载悉心保管的立功证书,被杨德郑重捐献给淮海战役纪念馆,被赞誉为“全国独一无二”的红色孤品。

永不卷刃:和平岁月的赤子心

军旅烙印刻骨铭心。清晨六点半,杨德准时醒来,一丝不苟地穿上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走向阳台。迎着朝阳,他敬上标准的军礼——右臂划出的弧线,精准复刻当年挥刀杀日宼的决绝。

时代的脉搏始终拨动着杨德的心弦。电视上,国产航母乘风破浪的雄姿映入眼帘,杨德悄然用袖口抹去眼角的泪痕;得知子女们将载人飞船带回的太空种子运用于农业科技,助力增产增收,以及乡村振兴进程中新校舍竣工的讯息后,这位老兵喜笑颜开,将仅剩的几颗门牙都展露无遗,脸上的皱纹也随之舒展开来。

夜深人静时分,他独自对着熠熠生辉的军功章喃喃低语:“老战友们,你们瞧,这好日子,真的来了……”

薪火相传:校园里的“老兵辅导员”

杨德成了小学校园里特别的“辅导员”。一次讲到拼刺刀,手中拐杖“嗒嗒”叩地,忽如冲锋鼓点!老人瞬间挺直如松,拐杖化刺刀,弓步稳,突刺快!嬉闹孩童屏息凝神。收势,杖尖坚定指向窗外生机勃勃的校园:“瞧见没?孩子们,这就是咱当年豁出命要守住的‘心愿’!”他节省工资购买红色读物、文具和捐款给希望小学,默默送往远方贫困学校。婉拒刻碑留名,淡然道:“就写‘抗战老兵’,足够了。”

七十载春秋,上千场宣讲。情到深处,不论寒暑,杨德总会猛然扯开衣襟,露出右臂那道狰狞如弯月的伤疤:“这是日本侵略者‘送’我的‘纪念’……”声音陡然如沉雷炸响:“可跟倒下去的战友们比,我这点伤,算得了什么?!”

信仰解码:铁血制胜的密码

红色文化讲座结束后,师生们簇拥着他,问道:“杨爷爷,那时候咱们用小米和步枪是咋打赢敌人的呀?”老兵目光炯炯。

“党员就是大家的榜样!”他语调低沉地说道,“战场上,党员身份是保密的,但谁冲锋在前、撤退殿后,一目了然!每次出战前,我们都会写下血书,竞相争取最危险、最艰巨的战斗任务。我们穿上相对较新的军装,写好名字、血型、番号,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重伤员宁愿与敌人同归于尽,也绝不选择被俘!正是凭借着那些千千万万的不怕死、敢拼命的革命战士们,又聪明又勇敢,咱们才能夺取今天的胜利。”

“老百姓就是咱们的靠山,这份恩情比山还重!”话锋一转,他声音哽咽,“你们养宠物可爱吧?抗战时,为保咱们队伍夜袭日本鬼子成功,不能让狗叫暴露……老乡们,有人含泪处置了看家护院多年的‘忠实伙伴’;孤儿寡母不忍痛下杀手,专门把狗送到部队委托处置……看着她们与家犬痛别时一步三回头,主人泪眼婆娑,我心如刀绞……”这份沉重的牺牲,是人民力量最悲壮的注脚。

“家人懂你,比任何奖章都珍贵!”回忆起自己的母亲,杨德感慨地说道,解放后他拿出立功证,询问母亲为何从未提及此事。母亲说,村里的军属们既盼望着军邮到来,又惧怕收到噩耗。有一次,军邮员在村口大声呼喊:“谁是杨德的家属?”母亲以为自己的儿子牺牲了,顿时瘫坐在地,放声大哭起来,直到紧紧握住立功证才转悲为喜。

过后,母亲的心里好似压着一块沉甸甸的巨石。她暗自思忖:“别人收到的是痛失至亲的噩耗,而咱们家如此幸运,又怎好四处炫耀呢?”这份善解人意,正是万千军属内心的真实写照。

号角永恒:百岁的战场回响

2025年初夏,一场乡镇宣讲会。烈日当空,百岁杨德拒绝轮椅,如松柏挺立四十分钟。讲到突围生死一瞬,腰背绷直,声音如金属铿锵:“孩子们,听!那冲锋号,是不是又响起来了?!”全场寂静,仿佛嘹亮号角穿越时空,在灵魂深处激荡!

宣讲结束,少先队员为他系上红领巾。杨德指尖轻抚那抹炽热,眼角的皱纹盛满阳光,声音微颤:“这红……和当年军帽上的红星啊,一样红!”

赤诚如初:丰碑无言的青春

手机拍摄:林圆睛

杨德珍藏的木箱底,一本泛黄日记静卧。扉页刚劲如铁:“听党的话,将革命进行到底”。下方小字是他一生的注脚:“一心一意干革命者,人就不会老。”

孙子身着崭新军装,奔赴爷爷曾战斗过的部队,立志在军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离家前,敬上虽生疏却真诚的军礼。杨德眼角泛起泪光:“好!杨家的红色血脉,后继有人!”他爱拉探访的年轻人掰手腕:“这劲头啊,是乡亲们塞干粮时眼里的光焐热的!是坑道里战友挤着取暖煨出来的!更是瞧见娃娃们笑脸时,心底长出的、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铠甲!”

小学生仰头问:“杨爷爷,打仗时您怕苦吗?”老人手指掠过窗外嬉闹的孩童,又抚过手臂旧伤,声音悠远字字千钧:“苦?乐?早抛脑后喽!就想全中国早点天亮,让你们能在太阳底下舔雪糕、撒丫子跑……现在看着你们的好光景,咱这心里头啊,比灌了蜜还甜!”

夕阳熔金,杨德闭目小憩,军帽轻覆胸膛。梦中,少年奔跑,村庄燃烧,红旗漫卷。军功章在余晖中闪烁,与梦中晨光交映。他说奖章真正应该发给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我只是替他们,睁眼看这好日子成真。”

轻柔的晚风缓缓拂过杨德居所旁的那棵古老榕树。这位曾历经抗战、济南、淮海、渡江、江南以及福州、厦门等解放战役的老兵,依然怀揣着一颗炽热而赤诚的军人之心,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

他的一生深刻地诠释着:当生命与信仰相互交融,精神便永远不会“卷刃”,始终保持冲锋的姿态。那份赤诚,如同少年最初的初心,永恒不变。胸膛里的冲锋号,穿越了百年的烽烟,依旧激越嘹亮,在他守护过的每一寸土地上久久回荡。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