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法与情的温度——记民革福建省委会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福建重宇合众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涂崇禹

综合
关注
2025年7月,涂崇禹在厦门大学法学院授课。
涂崇禹很忙。
熟悉涂崇禹的人都说,他的“办公室”有好几个:律所的办公桌,广播电台的直播间,社区的法律服务站,公益的普法现场。
记者见到涂崇禹那天,是在福建泉州丰泽区泉秀街道灯洲社区普法宣传活动现场。活动刚一结束,他还未来得及擦干额头的汗水,就急步走来,笑着说:“后面还有会,我们抓紧聊。”
这句轻描淡写的话,恰恰折射出涂崇禹的日常节奏——时间不是安排出来的,而是从一场接一场的奔赴中“拼”出来的。他用这样的节奏,走过了三十年法律职业之路,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法治温度。
行稳致远的执业者
1995年拿到律师证后,涂崇禹在厦门开启了职业生涯。那时他常常一人身兼数职,谈判查核、起草代诉,白天跑现场、晚上写文书。虽然工作强度高、节奏快,涂崇禹却乐在其中。
当时,随着外资企业扎堆落地,律所业务量激增。一场场法庭鏖战,一份份文件精审,锤炼出涂崇禹日益精进的业务能力。他从“法律翻译”成长为律所里的“业务骨干”,代理国际仲裁、参与跨国并购,处理过数十亿元级的重组兼并。
在一次涉及千万美元的融资担保项目中,面对由美方律师起草的条款繁复的合同文本,涂崇禹一边查阅国际融资案例,一边就条款逐项与外方谈判,在关键节点上坚持删改几条潜在高风险责任义务,最终促成项目顺利签署。客户事后专门发来感谢信:“涂律师让我们知道,什么叫真正站在企业立场上的法律人。”这封信,涂崇禹一直留在电脑硬盘里。
企业是法律服务的前线阵地,在这方面,涂崇禹下足了功夫。他先后为二十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担任中国常年或专项法律顾问,服务内容横跨外商投资、土地出让、股权结构、并购融资、工程总包、国际仲裁等十余种法律事务。
随着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涂崇禹把专业影响力带入更多领域。
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在厦门举行。涂崇禹率领34名律师组成专责服务团队,担任会晤的“全程法律顾问”,为厦门市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的重大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其间,他与团队共处理228份文件、2814页文本,主讲“喜迎厦门会晤,争做合格东道主”等专题讲座四场,听众共约4000人次。
近年来,涂崇禹入选全国律协“一带一路”项目跨境律师人才库,担任菲律宾与巴拿马国别协调人;参与编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环境国别报告》;应邀参加律师服务“一带一路”高峰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
在无数纸面审查、制度起草、规则博弈中,涂崇禹用一个个案件、一份份文书、一场场协调,让法律条文不再晦涩难懂,而是更加清晰、让人信服。而他把这一切归结为两个字——“敬业”。
履职为民的践行者
5月29日,记者走进泉州市丰泽区灯洲社区,参观一场由民革福建省委会社会法制委员会主办的普法宣传活动。屋外大雨滂沱,社区活动中心内座无虚席。

五月二十九日,由民革福建省委会社会法制委员会主办的普法宣传活动现场,涂崇禹在讲解法律问题。
讲台上,涂崇禹以“民法典的社会热点问题”为题娓娓道来。“物业纠纷该怎么办?”“继承纠纷里儿媳有权利吗?”面对居民们的轮番提问,涂崇禹一一耐心解答。
“我们希望把法律服务送到百姓身边。”涂崇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因长期参与义务维权与法律服务工作,2013年涂崇禹在北京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司法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联合表彰,成为福建省首位荣获全国职工维权杰出律师称号并获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律师。
2010年,涂崇禹加入民革,十五年过去,他从一名普通民革党员成长为民革福建省委会常委、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当初加入民革,是想把专业所长转化为社会力量。十五年过去,我依然记得那个初心。”
近年来,在涂崇禹的带领下,民革福建省委会社会法制委员会在福建三明、厦门、泉州等地组织了多场普法讲座、法律咨询、送法进社区等公益活动,足迹遍布学校、企业、台胞之家,内容涵盖婚姻家庭、劳动权益、台胞法律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等多个民生焦点。
在担任社法委主任期间,涂崇禹统筹推进调研工作,策划法治宣传活动,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提案建议。近年来,他共参与各类调研17次,围绕民生法治、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积极建言献策,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政协委员。
采访临近结束时,涂崇禹匆匆收拾资料,准备赶赴福州开会。身兼多职的他,常常一天辗转数地,工作节奏紧凑却从不懈怠。“政协委员、民革党员、律师,三个身份都是责任。既然选择了,就要全力以赴。”涂崇禹说。
两岸法治的耕耘者
福建是全国对台法律事务的前沿阵地。随着两岸民商事纠纷、婚姻继承、涉台投资等领域的案件日益增多,制度衔接、程序协同变得格外重要。
20世纪90年代初,涂崇禹曾在一家台资企业担任生产副厂长,那时他便敏锐地意识到,不少台胞对大陆法律体系感到生疏、焦虑。转型成为律师后,他更清楚台胞群体在大陆经营、生活中所遭遇的法律问题。
既熟悉台企的经营脉络,又懂得台胞心中顾虑与期盼的涂崇禹,深受台企信赖。十七年来,他持续担任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法律顾问团成员,连续十四年担任福建省台商投诉协调中心特邀律师,十多家知名台企成为他服务的常客。
涂崇禹的档案册里面,写满了与台湾有关的法律故事。台企腾龙芳烃建设工程热电厂案,便是代表性的一例。这起项目纠纷历时八年,各项诉讼标的本息合计15亿元,是当时福建省高院受理金额最大的民商事诉讼案件。涂崇禹带领团队稳扎稳打,最终胜诉,这一案例被视为大陆律师代表台企维权的典型案例。
除了办案,涂崇禹也关注机制。作为福建省政协委员,他多次围绕涉台民商事案件法律适用提交提案。2013年,他向福建省政协提交《关于完善我省涉台民商事案件法律适用的几点建议》,这份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不久便被福建省高院采纳。
在福建省律协的委托下,涂崇禹还参与起草了《福建省律协律师涉台法律业务指引》,提出“程序前置”“类案对接”“多元调解”等制度路径建议,为福建省乃至全国涉台法律服务建设提供了实务参考。
在涂崇禹看来,涉台法律服务不仅是专业挑战,更是政治敏感度与法律温度的综合实践。“我们要用法律打通理解的通道,让台胞更有归属感,最终有助于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
法治温度的守护者
2003年,涂崇禹第一次担任福建省和厦门市两级政协委员。彼时,他就在思考:律师的专业能力,能否在更大范围内为群众服务?此后二十多年间,随着履职的深入,涂崇禹聚焦一个又一个具体问题:基层法律服务怎么下沉?困难群体权益如何被看见?法治宣传怎样入脑入心?
福建厦门同安区的军营村,是涂崇禹去得最频繁的一个地方,这里位置相对偏远,法律资源相对稀缺。2017年,厦门市政协在军营村设立“高山法律服务站”,涂崇禹作为首批“高山法律服务工作者”,定期为当地村民做法律咨询与讲座。
“我讲的不是什么高深理论,而是讲邻里纠纷怎么办,婚姻矛盾怎么处理,地界权属怎么划分。讲得通俗,村民们就愿意听,就知道该找谁帮忙。”即便来回要几个小时,讲完课就要连夜赶回市区,涂崇禹也乐此不疲。“只要村民有需要,我就还会去。”
“法律人要成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实干者。”在涂崇禹办公室的书架上,有一份厚厚的消费者维权案例资料集,这是他参与厦门市消费者协会工作留下的记录。自2004年起,涂崇禹连续二十年担任厦门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的法律顾问,带领律师团队参与现场值班、纠纷调解、普法讲座、法律评估和媒体栏目,还连续两年在央视“3·15”晚会为消费者服务。
除了“解难题”,涂崇禹也“种种子”。2007年,涂崇禹捐资45万元在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设立奖学金,资助贫困与优秀学生。此后他又在福建省妇儿发展基金会设立“春蕾助学班”,并在多所高校设立奖教奖学金。
哪怕本职工作再忙,涂崇禹也坚持耕耘在公益普法一线。从1996年起,他便成为厦门人民广播电台法治节目的特邀主持人,一讲就是二十多年,累计参与节目七百余场;在厦门七星路无偿捐建“12348法律服务平台现场服务点”,他带领律所团队驻场轮值,为困难群体提供法律援助……
“公益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这句话已深深刻进涂崇禹的职业轨迹里。从会场到山村,从个案协调到公益服务,涂崇禹始终把脚步落在人群中,把法的温度写进百姓生活里。

来源:团结报团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