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银行以金融之力绘就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新图景

综合
关注近年来,中信银行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扣“聚焦重点、突出特色”经营主线,将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滴灌至农林牧渔、农村基础设施等“三农”关键领域。同时,依托中信集团产融协同独特优势,创新构建“五融”协同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推动服务从“单一输血”向“生态赋能”升级。
截至今年7月末,中信银行涉农贷款规模已接近5000亿元大关,贷款增速超10%。相关实践既践行了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更以扎实的服务成效获得监管部门及市场主体的广泛肯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乡村振兴“中信答卷”。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通报2024年度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监管考核评估结果,中信银行成为唯一获评“优秀档”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农业强:激活产业动能,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在黑龙江,中信银行聚焦粮食安全、三农经济等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与北大荒农垦集团密切合作,创设了“粮农贷”特色乡村振兴金融产品,切入农户真实种植场景,实现在线授信审批。截至2025年2月已惠及3000多户农户,覆盖了北大荒集团超过60%的农场,“粮农贷”累计投放金额高达15.62亿元。在大连,中信银行协同中信期货成功落地了股份制银行首笔“银期保”项目,为一家县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豆种植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该模式中银行基于保单和订单提供低息贷款,还款来源与保险赔付、期货对冲、粮款挂钩,突破传统农户授信模式,有效解决了融资难点,为银行支持乡村振兴开辟了新渠道。
从“粮农贷”解决农户个体融资需求,到“银期保”协同服务新型主体产业链需求,中信银行通过差异化的服务模式,生动诠释了“精准适配乡村振兴多元场景”的服务理念。这些实践的背后,正是对中央一号文件“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的深入践行。今年以来,中信银行持续加大粮食重点领域信贷投放,该领域贷款增速超13%。
今年2月,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全牌照、实业广覆盖”的独特优势,中信银行正式推出“五融”协同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联合中信建设、中信咨询、中信农业、中信大昌行、中信证券等集团协同子公司,构建“融资、融智、融产、融建、融销”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覆盖全周期、全场景、全要素的综合支持。
农村美:赋能生态宜居,绘就美丽乡村画卷
在浙江,中信银行聚焦山区26县等领域,主动对接当地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创新“共富贷”融资模式,该模式依托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累计支持了超过130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在福建,中信银行发挥集团协同优势,为中国中车控股子公司漳浦绿荫水务漳浦县西北片区村镇污水处理项目融资2.4亿元,建成漳浦县“美丽乡村”标杆性工程,获得当地政府及客户高度认可。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农村基础设施领域,中信银行积极对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并实现股份制银行首个项目投放。今年以来,中信银行支农贷款增速超12%,助力越来越多乡村实现“生态美”与“产业兴”的有机统一。
农民富:滋养民生福祉,托起增收致富梦
在大别山深处的革命老区信阳,中信银行全力支持“信阳茶”做大做强,在为某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给予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之余,深入茶区源头对接茶农,助力茶企对鲜叶及时、足额收购,直接惠及万千种植户,金融“活水”沿着产业链条滋润至最末梢的茶园,成为茶农稳定增收的坚实后盾。在青海西宁,中信银行向青海某青绣公司发放专项贷款350万元,该笔贷款将用于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研发能力及拓展市场渠道,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50个,带动周边200余名绣娘年均增收超万元,进一步推动青海“青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发展,助力当地农牧民增收致富。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在支持富民产业的同时,中信银行同时聚焦“新农人”“头雁”等农村带头人群体,创新出台《“新农人”客群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该方案聚焦新农人生产、经营、发展全周期需求,涵盖融资支持、资金结算、财富增值、跨境服务等多元领域,旨在提供“一站式、定制化”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从东北黑土地到西南梯田,从东海渔村到西北牧场,中信银行正以金融为笔、以协同为墨,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大地上书写着“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未来,中信银行将继续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与社会各界携手共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