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可仪:战火淬炼的信仰玫瑰

综合
关注硝烟散尽,山河无恙。在中华民族14年浴血抗战的壮阔史诗中,无数英烈以生命铸就不朽丰碑。99岁的刘可仪,这位从烽火中走出的巾帼战士,用布满皱纹的手轻抚肋下伤痕,浑浊眼眸深处,始终燃烧着13岁那年的璀璨星光。从战火纷飞到建设年代,从青春芳华到岁月静好,她与丈夫黄伟等抗战英雄,用一生践行着:有些信仰永不褪色,有些军礼刻骨铭心。
雨夜铜哨:十六岁的生死时速
1942年深秋,香港沦陷的阴霾笼罩着尖沙咀。日寇侵华期间烧杀掳掠,其残暴行径激起了全民族的愤慨。
12岁的刘可仪寄居在香港开诊所的姑姑家,而诊所楼上正是地下党的秘密接头点。一位姓刘的老交通员常常将缩写后的情报藏进掏空的萝卜、莴苣等果蔬内,接着把这些装有情报的果蔬放入装满蔬菜的小菜篮,让小可仪送到指定联络点。每次她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经过多次观察与考察,大家发觉这位少女聪慧机灵、忠诚可信,完全能够胜任地下交通员传递情报的工作。
变故陡然降临。一名地下党联络员被捕,刘可仪的世界刹那间崩塌。在漏雨的屋檐下,浑身沾满泥泞的刘姓邻居——一位老地下工作者,目光坚定地看着她,递来一把铜哨,低声问道:“你敢接手这位老交通员的工作吗?”
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年仅15岁的刘可仪鼓足了莫大的勇气,瞒着家人悄然离去,跟随老交通员加入了抗战队伍。她与老交通员一同挤在仅能容纳4人的小舢船里,迎着风浪,穿越波涛汹涌的海峡,最终抵达了广东海岸线上的一座小岛。

自此,这位梳着羊角辫的少女把蓑衣当作铠甲,将密林视作阵地,从地下交通员成长为一名坚毅的抗战战士。
“首次任务是在雨夜抢救伤员。”她声音微微颤抖,指尖却陡然紧绷,好似依旧握着那套关乎生死的急救器械,“山林中的雨水与战友的鲜血交融,没过了膝盖。”雨中山高路滑,她摔倒了十几回,却紧咬着牙关在风雨中匆匆前行。
日军手电筒的光柱扫来,她猛地一头扎进冰冷的泥草地。皮靴声仿佛从头顶碾压而过,心跳声盖过了骤雨的声响,唯有紧贴心口的急救包,滚烫得如同火焰一般。
多年之后,她依旧清晰地记着那座破败庙宇中的战伤救护站。有一名游击队员手臂溃烂,必须立刻进行截肢手术。她跑遍了整座山村,好不容易才借到一把锯木头的锯子。因为麻药短缺,医生们只能用这把钝锯施行手术。战士紧咬着牙关,直至嘴角渗出血来,自始至终都没吭一声。
这一幕场景,让全程参与截肢手术的年轻卫生员刘可仪深受震撼。眼前所展现出的钢铁意志,成为了她后来入党初心的深刻印记。
左肋那道蜿蜒的旧疤,是1944年抗战突围时留下的。“身后是千千万万双渴盼黎明的眼睛。”她轻轻摩挲着伤痕,“哪怕双腿如灌铅般沉重,也必须往前冲!”那个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少女,怀揣着的情报与急救包,是数十位战友的生命线。
红绸战旗:新婚三日的家国抉择
1945年,刘可仪调入黄伟所在的连队担任卫生员。此前,该连队的卫生员在一场战斗中英勇牺牲。黄伟时常感慨:“等我们打回广东,一定要建一所最好的医院。”
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两位志同道合的年轻抗战战士结下了深厚的战斗情谊,并许下承诺:待全中国解放后再组建家庭。
1946年6月,广东抗日游击队2400余名将士奉命北撤。登船前夜,传来叶挺将军坠机的噩耗。尽管将士们明知海上危机四伏,但仍义无反顾地踏上登陆艇。
七月的大海上,美军每日仅发放一小杯淡水,甚至肆意调戏女兵。全体指战员在纵队首长的指挥下团结抗争,最终迫使美军改善待遇。
晕船呕吐的战士挤满了船舱,刘可仪在其中穿梭照料。直至全员安全抵达山东,她因表现出色被记三等功。
转战山东期间,她突然患上重病,医生从她的腹腔中取出了疑似肾结核的病灶。看着诊断证明上“半天休息,半天工作”的字样,她将其撕得粉碎,说道:“那么多伤员在等着,我哪有资格休息?”随后,她强忍着伤口的隐痛,转身投身到渡江战役之中。

1950年元旦,部队驻地的简易戏台上飘起了独特的“红绸”——那是用缴获的日军军旗裁剪而成的。战友们凑来几块水果糖,成了这场婚礼仅有的甜蜜滋味。组织为即将奔赴抗美援朝战场的黄伟与刘可仪举办了这场意义非凡的红色婚礼。
新婚第三天,朝鲜的战火熊熊燃起。黄伟毅然递交了请战书,刘可仪默默地在他军装的内衬缝上棉布,仿佛这薄薄的一层棉布能为他抵挡异国战场上的枪林弹雨。
运载着远征将士的火车启动时,黄伟将笔记本抛向爱妻。翻开的纸页上,箭头直直地指向鸭绿江边,首页写着:“等我回来,带你去看北京天安门。”这句简短的话语,彰显了远征将士听从党指挥、敢于战斗并渴望胜利归来的坚定信念。
组织关切地询问时任广东省卫生防疫所副所长的刘可仪,是否愿意随军前往丹东。“祖国需要建设,我不去,我得先学知识!”她毅然决然地踏入工农速成中学。经过三年的刻苦专研,她考入了华南工学院,从战场上的铿锵玫瑰成功转型为国家建设者。
长津湖的严寒冻住了睫毛,黄伟在信中写道:“踏雪声‘咯吱’作响,就像冲锋号在催促!”上甘岭的弹片撕裂了他的右腿,苏醒后他颤抖着写下:“勿念,吾尚能战。”每一封沾着硝烟的家书,刘可仪都用红绳系在枕下,夜深人静时,她用指尖摩挲着泛黄的信纸,仿佛能触摸到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炽热温度。
1953年停战日,黄伟在阵地上升起了五星红旗,他的胸口紧贴着唯一的合影——照片里,身着军装的刘可仪笑靥如花。
世纪凝望:从天安门荣光到三角梅的传承

201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89岁的黄伟乘坐敞篷车驶过天安门。在万众瞩目之下,他原本微微驼着的脊背瞬间挺直如松,一个标准的军礼划破长空。
这庄严的军礼,敬献给为民族解放和世界和平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敬献给巍然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也献给远方的刘可仪。黄伟履行了承诺,带她“见证”了北京天安门,见证了华夏盛世的繁华景象。

回到家中,黄伟把阅兵徽章别在爱妻的衣襟上,深情地说:“这份荣耀,本就属于那些用生命捍卫民族尊严、牺牲后长眠的战友,当然,也有你的一份。”她轻轻摩挲着徽章,声音哽咽:“老伴帮我圆了梦,我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天安门……”

手机拍摄:冯仲贤
今年寒假,三角梅似火焰般绚烂绽放。几名少先队员围聚在刘可仪身旁,目光紧紧定格在她案头的旧相册上。其中有一张全家福,是她与丈夫和同样身着军装的三个子女的合影,两位老人的眼神比星光还要明亮。
“刘老奶奶,您小小年纪就担任交通员,难道不会感到害怕吗?”孩子们问道。她朝着窗外指去,说道:“你看那三角梅,哪怕寒风刺骨,依旧绽放;年轻人的热血,无论何时都应滚烫炽热!”
这句话,让曾于2022年在方舱奋战的医学院师生们内心为之一震。当年,当他们在防护服里汗如雨下时,一句“谢谢”就能让他们重新燃起斗志。此刻,他们终于明白了80多年前那个在崇山峻岭中无畏前行的少女,其力量究竟源自何处。
在铁观音的发源地——安溪县西坪镇尧山村,退伍战士、民兵营长王瑞的茶桌旁,总是摆放着记录抗战老兵事迹的书刊。他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家乡,以弘扬抗战精神、传承红色血脉为使命,在珍惜和平生活的同时,助力农业发展。他通过直播,让山间的茶香飘洋过海。“茶农领钱时的笑容,比什么都甜。”他说道。
秋阳温暖而和煦,99岁的刘可仪缓缓抬手。在那庄严肃穆的军礼中,仿佛回荡着16岁时清脆的哨音、雨夜急行军中游击队员的脚步声以及抗战战场上嘹亮的军号声;眼前浮现出新婚红绸的画面,映照出天安门前激动的热泪;更凝聚着三角梅下奔涌的青春热血。
硝烟已然远去,但血脉依旧炽热。在饱含深情的家书字里行间,在激昂澎湃的战歌曲调之中,在未曾消散的思念里,在尚未褪去的伤疤上,都镌刻着一个民族不屈的呐喊与抗争。
慷慨投身国难,岂惧硝烟烽火;碧血染透山河,铸就盛世中华。轻柔晚风拂面,万家灯火辉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拉开帷幕——这既是往昔许下的庄重诺言,亦是今朝给出的深情回应:天安门的华灯已然点亮,祖国大地上的花朵再度盛开。 (特别鸣谢:黄曼真、黄曼玲提供照片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