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人寿厦门分公司:践行适当性原则,守护您的保险权益

综合
关注作为投保人,您是否曾在投保时因被问及一连串问题而感到不耐烦?例如:“您购买保险的目的是什么?”“年收入范围是多少?”“投资经验有多少?”这些看似繁琐的步骤,实则是保险公司履行“适当性管理”义务的关键环节。通过了解投保人的保障需求、财务状况和风险偏好等要素,保险公司才能为客户匹配适合的产品,避免客户陷入“买了却不适合”“保费负担过重”等困境。
忽视适当性原则的主要隐患
适当性管理,往往是指金融机构根据产品的基本属性、风险特征等,结合客户金融需求、财务状况、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开展识别、提示、匹配、销售、交易等管理活动。
忽视适当性原则不仅影响消费者的个人利益,还可能对整个保险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加强适当性管理,确保消费者能够购买到真正符合自身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的保险产品,是保险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而客户往往也有必要配合保险公司落实适当性管理,在了解产品、听取保险公司适当性匹配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审慎决策,并承担风险。
“保障错位”的遗憾
[案例]王先生希望购买一份确诊即赔付的重疾险,但在投保过程中,未清晰表达核心需求,代理人推荐了一款“百万医疗险”。王先生误以为该产品能满足其需求,投保后才发现,该医疗险仅能给付住院医疗保险金。
[解析]消费者因未明确自身核心保障需求或未充分理解不同险种的核心功能差异,导致购买的保险产品无法解决最担忧的风险,保障严重错位。
“忽视风险承受力”的隐形陷阱
[案例]李女士轻信保险代理人“高收益保险”的宣传,投保后发现产品收益波动大,与自身稳健型习惯严重不符。
[解析]部分分红险、万能险或投连险需评估风险承受能力,若消费者未充分理解产品特性,可能因预期偏差导致投诉或非理性退保。
“过度投保”的经济压力
[案例]张先生为追求“全家顶配保障”,投保多份重疾险,年缴保费占收入60%,最终因经济压力中断缴费。
[解析]消费者过度追求高保额、全险种,可能超出实际支付能力,导致保费断缴或挤占其他生活开支。
消费者行动指南:三问三查,选对保障
投保前三问:
问需求:“我最担忧的风险是什么?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如疾病、意外、身故、养老)
问险种:“哪种类型的产品保障范围能覆盖我的核心需求?不同产品的功能有何本质区别?”
问负担:“保费支出是否影响家庭正常生活?缴费期限能否匹配收入周期?”
投保时三查:
查健康告知:如实回答病史、体检结果等问题,避免因隐瞒导致理赔纠纷。
查风险等级:确认产品风险等级与自身承受力匹配(如稳健型人群慎选保费存在较大亏损可能的保险产品)。
查保障细节:重点对比条款中的保险责任、免责条款、等待期、赔付条件等核心要素。警惕“万能但无用”的过度承诺,确保产品功能与自身需求精准匹配。
投保后三提醒:
定期检视保单:家庭结构或经济状况变化时,及时评估现有的保障方案。
警惕销售误导:对“保本高收益”“不告知也能买”等话术保持警惕,明确要求销售人员准确告知产品保险责任。
了解“犹豫期”:投保后仔细阅读合同,把握保单的“无理由退货期”,发现不匹配可无损失退保。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保险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工具,配置应基于个人和家庭的实际情况。作为金融消费者,请主动、清晰地向保险公司或销售人员表达您的核心保障需求,并认真配合完成适当性评估,这是确保您获得合适保障的第一道防线。
平安人寿厦门分公司温馨提醒:投保是严肃决策,切勿因“熟人推荐”“限时优惠”或对专业术语的模糊理解而仓促决定。如有疑问,可通过保险公司客服热线、官方APP等渠道获取专业帮助。保险适当性管理,我们共同的责任,理性选择,让保险更安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