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匠心 “Ai”在一起!第六届海峡两岸(福州)职工三创大赛导师陪跑圆满落幕

综合
关注“请注意分配好每个模块介绍的时间,不要超时”
“技术创新介绍很全面,商业落地的逻辑还需梳理”
“PPT内容太多,亮点特点不够突出”
“不要紧张,你的肢体有点僵硬,习惯性口语化比较多”
“大家加油!”——陪跑导师部分点评
9月24日-27日,第六届海峡两岸(福州)职工三创大赛第二阶段导师陪跑圆满收官。作为福州市总工会“技能加油站”的关键实践,导师陪跑不仅帮参赛团队破解复赛备战“痛点”,提供专业指导、项目孵化建议以及落地转化的支持,更推动两岸职工创新想法从“纸上”落到“实处”。
导师陪跑,线上线下共育两岸融合硕果
为助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本次大赛两岸融合协作组的导师陪跑在位于福州市工人文化宫综合楼的两岸职工(福州)会客厅举行。
作为陪跑计划中的“重头戏”,大赛组委会特邀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阳光学院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彦彬为台胞创业者们“把脉”。期间,他凭借丰富的两岸企业合作经验,直击团队“合作痛点”,从商业计划书可行性、市场竞争分析,到真实的评审视角,帮助参训的台胞团队清晰地看到“落地福州”的可能性。

此前,大赛组委会还专门为两岸融合协作组推出了“政策小灶”:正在升级的福马产业合作园城市中心孵化服务园可提供免费办公空间、政策咨询、创业辅导、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这种“零租金+全链条创业服务”为全国工会系统首创。同时,福州市总工会还组织开展多场台湾专场推介会,设置“台湾在闽创业项目成果展示和推介会”,在近期举办“月满两岸·味聚有福之州”榕台职工品质生活系列活动等。
正如福州市职工创新创业创造中心副总经理王克秋所说:“我们要让参赛台胞们真正融入两岸融合的‘家生态’,从备赛到落地,导师陪跑不止,工会支持不断。”
“6+5”实战为三创项目插上“落地翅膀”

在职工三创中心的“创业门诊部”,全国创业导师团队用“接地气”的方式展开“诊断式赋能”,精准聚焦职工“四技五小两比”(“四技”指技术革新、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创造四项核心活动;“五小”指职工立足岗位提出的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两比”指岗位练兵、技术比武两类技能竞赛活动)。
通过“6分钟创客TED+5分钟评委提问”的实战演练,由福州星火燎原教育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凌、福建聚优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林青山、无人机领域专家、副教授黄净晴组成的导师团队,针对参赛选手的路演PPT排版到商业模式闭环一一“把脉”。同时,还将落地福州的场地补贴、专利保护、融资支持等政策“掰开揉碎”讲解,解决参赛团队的“后顾之忧”,让技术本领真正转化为创业优势。

从院士团队领衔攻关,为中小企业的数智化升级大师——“数孪星火”,到深耕闽台中医药融合,以AI智能诊疗赋能传统中医体质调理体系……在场创业者们眼神充满着期待,陪跑现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洋溢着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原本只想着冲决赛,现在连落地该找谁支持都清楚了,这一趟超值!”27日下午,导师陪跑活动在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龙腰校区圆满结束。
同心筑梦,持续陪跑打造两岸人才生态圈
本次大赛中,超过60%的复赛入围项目踊跃参与了“导师陪跑”计划,获得了导师团队在专业指导、资源对接及落地支持方面的切实帮助。不少项目更是连续参加多场陪跑活动,其商业计划书无论在形式规范还是内容深度上均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参赛选手的创新创业能力也随之显著提高。

“在导师陪跑的过程中,无论输赢,每个项目都能在互动中找到合作可能,甚至成为合作伙伴,携手来福州开创新的事业。”导师马彦彬的话道出了活动的深层意义。“导师陪跑”不只是助力单个项目晋级,更要搭建两岸创新创业创造资源互联互通的平台,让不同领域的创新思想碰撞出合作火花,让两岸职工在共同创业中凝聚共识。
据大赛组委会透露,10月将延伸导师陪跑至马祖,通过联合培训及产融供需会等活动,深化海峡两岸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打造两岸技能人才交流与项目对接生态圈,助力更多“三创”成果落地,共促两岸人才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