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闽人智慧|无骑楼,不厦门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开栏的话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已至!家国同庆,心之所向,畅游八闽正当时。《闽人智慧》栏目特别策划推出《你未必知道的福建》系列,为你开启一扇通往福建“隐藏地图”的大门。请你跟随我们的脚步,深入福建,探寻那些藏于街巷深处的烟火气、刻在闽南骑楼里的岁月痕、烙在广袤农村的乡土味……这个假期,《闽人智慧》与你同行,发现那些“你未必知道”的惊艳与感动!

在国庆、中秋双节相逢的假期

如果你来到厦门

可以开启一场深度的骑楼之旅

你会发现

每一片骑楼街区

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故事

或轻轻地诉说着开埠通商的往事

或鲜活地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漫步其间

你触摸到的

是一段段跨海而来、落地生根的传奇

思明南路骑楼。庄家亨 摄

一半南洋,一半厦门

18世纪后半期,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等热带地区建造了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称之为“廊房”。新加坡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呎、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新加坡称之为“五脚基”。

骑楼由华侨从南洋引入厦门。20世纪20年代,厦门开展的近代市政建设,得到了南洋归国华侨的鼎力支持,华侨们不仅带来了建设资金,也从东南亚带回这种形制犹如二楼“骑”在一楼廊道之上,被称之为“骑楼”的建筑形式。开元路是厦门第一条近代化市政马路,厦门最早开发的骑楼也坐落于此。

1920年代的开元路。紫日供图

骑楼传入厦门后,又与厦门的地域特点相结合,形成了骑楼街市。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具有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二层以上的拱券与雕花镌刻着南洋马尼拉的风情,廊柱顶端蜿蜒的卷草纹则流淌着伊斯兰艺术的韵律。受闽南当地传统木雕技艺的影响,骑楼立面上堆满了浮雕图案。在外观上,花窗、砖雕、牌坊能直观解读中国建筑语言的独到魅力;随处可见历史斑驳的灰白墙上,深深浅浅地印刻着中国传统的灰雕艺术。而其“前高后低”的格局,便于阻挡海风。每一处装饰细部,无不在诉说着海洋文化与闽南本土智慧的融合。此外还融入多种功能,成为集遮阳避雨的实用性、前店后坊的商业性、和谐共享的公共性以及浓郁鲜活的生活性等于一体的独特建筑形式。作为厦门近代风貌建筑代表,目前老市区仍有十几条老街留存骑楼。

中山路骑楼。梁燕兰 摄

一半历史,一半当代

如今,厦门骑楼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充满巧思的改造既尊重了建筑原有肌理,又为其注入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活力。历史与时代的“双向奔赴”,让骑楼不再是凝固的标本,而成为持续生长的有机体。历史建筑与人文景观的共生,正是厦门骑楼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思明西路64号,始建于1935年的民主大厦,是当时厦门最高的建筑之一。初时经营厦大旅社,是民国厦门五大旅社之一。1941年,爱国志士汪鲲、苏群英在这里成功刺杀日方在厦门的最高指挥人员泽重信,极大鼓舞了抗战的士气。1945年10月3日,当时的厦门政府在此处接受日军投降,完成厦门市的接管。这座见证时代变迁的老建筑如今化身为仧美术馆的栖居之所,成为厦门热门的艺术交流空间,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拍照打卡。

仧美术馆。梁燕兰 摄

在思明东、西、南、北路交汇处,思明电影院安静矗立,它不仅见证着鹭岛百年变迁,更浓缩了一代又一代厦门人的光影回忆。建成近百年来,一直是厦门老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厦门当今唯一保留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老电影院。思明电影院的前身是厦门知名华侨曾国办、曾国聪兄弟投资兴建的思明戏院。20世纪30年代,归厦华侨常聚于此,因而又被称为“华侨俱乐部”。1952年,思明戏院改名为思明电影院。此后,思明电影院紧贴时代发展脉搏,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飞速的发展。如今,它成为目前厦门市电影行业中仅存的持续运营的国有文化服务场所,依然活跃在市民文化生活当中。很多人的电影启蒙就是在思明电影院开始的,在思明电影院观影体验成为许多厦门人难忘的记忆。

思明电影院。梁燕兰 摄

在中山路西端,厦门华侨银行一楼的侨批展厅,则用另一种形式连接着过去与现在。“批”在闽南语中是“信”的意思,侨批是“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南洋钱,唐山福”,浪迹海外的闽侨具有赡家传统,华侨银行就是专为他们办理家属汇款业务的银行机构。一封薄批,几句嘱言,深藏了数不清的思念、辛酸和苦痛。对侨眷来说,侨汇不仅是赡家费用,也是海外亲人平安的信号。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该银行现仍保持其原有风貌,成为游客理解厦门侨乡文化的生动窗口。

华侨银行一楼的侨批展厅。梁燕兰 摄

一半商业,一半烟火

游走在骑楼街巷,追忆厦门古早而深邃的似水流年。遍布生活痕迹、略显年代感的骑楼盛满了老厦门的“柴米油盐”。

骑楼下,街巷口阿公们喝茶聊天,阿嫲静静地看着人来人往,商铺时不时传出闽南语的吆喝声。生活的温馨与力量藏在骑楼下,这儿有着最地道、最浓烈的厦门人情味……

中山路附近,藏在廊下的老旧商铺数不胜数。开元路上的亚本麦奶,3代人陆续接手,就这样卖了70多年……深受游客喜爱的思北佘阿姨花生汤,从挑着担子摆摊到开店,老板娘从公公的手中接过这项“家族生意”,现如今,也已经走了30多个年头。

亚本麦奶花生汤。图源:厦门好料

沿着骑楼廊道行走,香气指引着人们行走的方向。1980烧肉粽店内,沙茶面和烧肉粽搭配扁食汤,香气浓郁;叶氏麻糍口感软糯,花生、芝麻等配料唇齿留香,是厦门人喝功夫茶的传统茶配。漫步骑楼下,常能看到小店门口摆着“茶桌仔”,三三两两的人们围坐品茶话仙……这些日常烟火中藏着厦门人的精神密码:从容豁达,却也认真坚持、精益求精。

老字号与新业态正在骑楼进行着奇妙的“时空对话”。旷野茶文化馆作为厦门首家非遗传承文化复合茶空间,将新中式茶饮、厦门非遗文化、歌仔戏表演等融合其中,为古老的茶文化注入了时代生命力。

百年骑楼,是建筑的瑰宝,也承载着生活百态。它包容着老字号的坚守与创新,也迎接着八方来客的好奇与探寻。当传统商号学会在历史纵深中寻找创新密码,当老店懂得在商业逻辑中注入人文温度,这些老字号便成为照亮城市未来的文化灯塔,在岁月长河中持续书写属于自己的新故事。

中山路。林晞华 摄

潮声依旧,骑楼新生

在厦门这座城市的血脉里

过去与未来永远在对话

我们不妨放慢脚步

触摸那些斑驳的廊柱

聆听海风中的故事

感受百年风华的魅力

福建日报社全媒体传播中心、“闽人智慧”编辑部、厦门晚报社出品

鸣谢:厦门市委宣传部

资料来源:思明科普、台海杂志、思明档案、闽南历史与文化、智规厦门、厦门好料、思明快报、《百年骑楼》《厦门中山路,一条蕴含南洋风情的商业街》《厦门近代骑楼住宅室内自然通风优化策略研究——以厦门开元路为例》

作者:龚小莞

编辑:徐宇琦

审核:严顺龙、郑丽虹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