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八十八字,一生乡愁——余光中《乡愁》的诗魂与归途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作者:陈文军

墨凝刹那:永恒的八十八字

1971 年冬夜,台北厦门街。窗棂霜花斑驳,案头旧台灯旁,余光中身影投射于墙。笔尖触纸之际,二十载漂泊凝萃为八十八个汉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短短二十分钟,却承载毕生情愫。这位生于南京、祖籍福建的诗人,以洗练文字勾勒个人与时代的共鸣。窗外夜风之中,似可听闻台湾海峡的潮音;笔底之下,嘉陵江橹声、故里炊烟、金陵书香、逃难铁轨 —— 所有记忆于此刻串联成珠。“邮票” 载少年远行,“船票” 系新婚离愁,“坟墓” 埋永诀之殇,“海峡” 盛时代之叹。

诗脉相承:从古至今的诗意传承

“一湾浅浅的海峡” 落笔之时,墨色间流淌千年诗韵。李白 “举头望明月” 的孤惘,杜甫 “月是故乡明” 的恳切,这些曾在金陵老宅熟读的诗句,此刻照亮海峡两岸。抗战逃难的真切经历,凝为诗行间的斑驳邮戳;《乡愁四韵》里,长江水声与离别汽笛交织呜咽。金陵大学时期的文化种子,于《乡愁》中破土而出 —— 他以 “时空交错” 为经纬,将个人际遇织入历史长卷。

双城一心:隔海相望的心灵归航

“我把自己劈成两半:一半在台北煮茶,看茶烟萦绕老宅木纹;一半在泉州听涛,任涛声浸润旧时光。” 余光中日记中的剖白,道尽千万游子心声。1981 年秋夜,友人寄赠的厦门照片中,鼓浪屿红瓦、鹭江帆影仿佛跃然纸上。他于灯下郑重写下:“比梦更温暖”。彼时,台北茶烟与泉州涛声,在诗情中相拥。防空洞中的童年、异国他乡的迷茫,最终在《伐桂的前夕》中凝结为深情回望。

诗魂不朽:从个人到民族的记忆之旅

2017 年 12 月 14 日,台北冬雨绵绵。灵堂之外,无数《乡愁》诗笺于雨中轻颤。泪水与雨水交织,洇透 “一湾浅浅的海峡”。如今,台湾学子诵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时,指尖似触长江水的温度;鼓浪屿琴声飘过海峡,与《乡愁四韵》旋律水乳交融。重读《乡愁》,恍见诗人立于时间渡口:左岸是 1937 年,防空洞内少年借煤油灯读诗明志;右岸是今朝,两岸孩童共诵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那曾阻隔山海的壁垒,在千万次诵读声中,早已化作滋润心田的春水,载着沉甸甸的乡愁,静静流向归航之向。八十八字,余光中以《乡愁》一诗,将个人泪思淬炼成穿越千年的星辰,植根血脉的乡情升华成承载民族记忆的归舟,于时光长河中稳健航渡。(感谢余幼珊教授的悉心指导)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