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续写千年“船”奇

综合
关注闽江之水,奔流不息,在即将投入大海怀抱之处,孕育了一片写满传奇的土地——马尾。这里的千年古港,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帆影幢幢。一个半世纪前,左宗棠、沈葆桢在此奠基船政,点燃了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第一簇星火。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年的造船厂轰鸣犹在耳畔,今天的马尾已然吹响了新时代向海进军的集结号。从入选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到跻身全国预制菜产业高地,从船政文化城的华彩绽放,到海洋精神的一脉相承,马尾正以“海”为墨,以“船”为笔,在一张崭新的时代画卷上挥毫泼墨。
一条鱼到“一桌宴”
全国水产品流通的“心脏地带”
一个自身海鲜产量并不惊人的区域,却成为全国水产品流通的“心脏地带”。这背后,是马尾立足区位、敢为人先的战略眼光。
名成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集装箱卡车鱼贯而入,冷链物流车整装待发,交织出水产品的盛大交响。坐拥2个远洋渔获上岸码头、26个泊位,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年交易量达110万吨、交易额突破120亿元,如同一个巨大的磁场,吸纳了全国四成以上的远洋渔获在此集散、分流。

图说:名城海峡水产品中心。原浩 摄
“我们力争让世界水产看马尾。”这并非一句空谈,而是基于强大流通枢纽地位的自信宣言。
然而,马尾的雄心远不止于“流通”。为了将这条鱼“吃干榨尽”,实现从“论吨称”到“论克卖”的价值跃迁,马尾近年来深耕水产精加工产业,转向预制菜赛道,推动“一条鱼”到“一桌宴”。2025年,马尾区从强基固本、创新赋能、品牌拓市三端同步发力,持续擦亮“中国水产品预制菜之都”金字招牌。
零下60摄氏度甚至更低!在正福超低温冷库,一项名为“超低温冷风机封闭式融霜系统”的专利技术,能够将库温精准稳定在超低温状态,最大限度锁住如蓝鳍金枪鱼这类生食高端海鲜的原始口感和营养。这正是马尾推动冷库设施连片布局,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硬核实力体现。
立足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优势,马尾着力建园区、畅物流、提库容、补短板,冷库库容、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均达到全省之最。今年,马尾再引入5个水产品预制菜产业链项目,源融鑫现代冷链加工产业园、智慧冷链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建设快马加鞭,马尾海洋精工产业园全面动建,产业发展承载力不断提升。
走进马尾海文铭的生产车间,犹如进入一个现代食品科技的实验室。鲍鱼、海参、瑶柱等十几种优质海产,经过精准分拣、标准化烹煮和瞬间锁鲜的数字化工序,化为一盅盅汤汁浓郁、软糯鲜香的即食佛跳墙。从2014年起步,海文铭如今已跻身行业头部,产品远销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荣获2024年“中国预制菜单品冠军”,让这道闽菜珍馐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海文铭仅是马尾预制菜产业的一个缩影。目前,马尾已汇聚了名成食品、坤兴、百鲜、闽洋等130余家上下游企业,培育了25家规上企业,研发了超过400种预制菜品种。
如今,以即时佛跳墙为首的“马尾味道”正加速破圈出道,不仅销至国内110多个城市,远销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加速构建“全球买、卖全球”的销售网络,助力打造具有马尾特色的预制菜产业集群。
从工业遗产到文旅地标
百年船政再扬帆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漫步今日的马尾造船厂旧址,巨大的船坞、沧桑的车间、斑驳的机台,无不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这里是近代中国造船工业的发祥地,是第一艘钢甲军舰的诞生地,更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如何对待这份沉甸甸的遗产?马尾的选择是:敬畏历史,修旧如旧。秉持“原址、原状、原物、原汁原味”的原则,马尾先后投入约35亿元,对20多处船政历史遗存进行精心修缮与活化利用,旨在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大博物馆”——中国船政文化城。
2023年1月18日,船政文化城核心区盛大开放,迅速成为福州的文化新地标,而它的魅力,不止于白昼。
今年8月,船政文化城正式亮灯,启用超2万平方米的星空露营草坪,开始夜间常态运营。当夜幕降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式开启——音乐喷泉广场光影交错,如梦似幻;船政文化博物馆开启夜研学模式,在静谧中探寻历史;而最为震撼的,莫过于在古老的机修车间内上演的全国首部折叠渐进式多维体验剧《最忆船政》。整个剧场使用了300多套独立机械设备,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尖端舞台科技完美融合,舞台随着剧情推进,变幻出近50种不同的形态,让159年前的船政传奇,拥有了穿透时空的磅礴力量。《最忆船政》自推出以来公演500余场,场场爆满,荣获全省数字文旅应用场景示范案例。

图说:船政文化城正式亮灯。原浩 摄
“文化+夜经济”的模式,在这里被玩出了新高度。今年国庆假期,中国船政文化园区一跃成为福州文旅“顶流”,滑板赛、轮滑秀、中秋诗会轮番登场,让工业遗产在霓虹光影与青春律动中焕发新生。数据显示,园区假期累计接待游客24余万人次,同比增长超388%。其中,10月4日客流量达39198人次,刷新历史纪录。
文旅融合,迈向“活态”传承新高地。目前,中国船政文化城正全力冲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推进船政文化活态保护展示区建设,游客在此不仅能触摸历史,还能沉浸于现代修船的真实场景。未来,马尾区还将发挥船政的带动效应,一体推进琅岐岛、闽白沿线等旅游资源开发,推出5条旅游精品线路,打造船政夜市、渔人码头等海洋主题夜色经济圈。
栉沐海洋文明
铸向海而兴引擎
马尾地处东海之滨,沐浴海洋文明。海洋,赋予马尾的不只是资源与历史,更是面向世界的胸怀与矢志创新的基因。
这份创新开放的基因,在两岸融合中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两马(马尾-马祖)同春闹元宵”活动,作为全国首个连通两岸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已成功举办了二十三届。每年元宵,两岸群众以灯传情,彩灯辉映,成为维系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要文化纽带。如今,马尾正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中加快争先示范,着力推动“福马共同家园”构想落地,通过加密海上客货运航线、推动琅岐对台码头提档升级、建设“两马”融合发展产业园等一系列举措,与马祖携手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实现互利共赢。
这份基因,更体现在产业立区、创新强区的不懈追求上。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马尾勇立潮头,曾创造了一栋楼办公、红灯呈报制、注册代办制、办事限时制等诸多“全国第一”。时至今日,马尾仍一以贯之坚持产业立区、创新强区,全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储能、水产品预制菜等三大产业集群,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创一流、作示范。
在海洋装备领域,“马尾制造”的荣光依然闪耀。“雪龙”号科考船、“东海救115”轮、“海巡06”轮、“奋斗者”号等海装重器先后泊靠马尾港,恰似对百年船政风骨的致敬与回响。更令人振奋的是,由马尾企业福建海电运维承建的全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海上风电多功能运维母船,填补了我国在远海海缆铺设和运维领域的空白。这标志着,马尾的“船”奇正从近海走向远洋,从传统制造迈向高端智造。
一串串亮眼的数据和荣誉,见证创新之区的硬核实力:马尾上市公司数量约占全市1/4,科研投入强度屡居全市第一,拥有院士工作站1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家、专家工作站21家,数量均居全市第一,全区有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6家。2024年,马尾相继获评全国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省级城市发展“十优”区等荣誉。
这一切,离不开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马尾牢记“特事特办、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的嘱托,争创“马上就办”标杆区,在全省率先实行“大一窗”受理模式,启用全省首个办税“智慧云厅”,71.33%的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76.16%的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自贸区挂牌以来累计推出31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7项;为了让企业安心做好实业,马尾区创新盘活低效用地、项目保长制以及“龙头企业单独供地、链条企业集中入园”供地方式,招引一批重大延链补链项目。

图说:马尾牢记“马尾的事,特事特办,马上就办”嘱托。林双伟 摄
从百年前船政的机器轰鸣,到预制菜基地繁忙的智能化生产线;从当年“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到“两马同心”的融合画卷;从建造近代第一艘军舰的荣光,到问鼎深海的大国重器——马尾,这片向海而生的土地,其精神内核一脉相承。它以“船”为媒,连接了历史与未来,海洋与陆地,中国与世界。
如今,这艘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巨轮,正乘着时代的东风破浪前行,在新世纪的蔚蓝航道上,书写更加壮丽的“船”奇史诗。
(全文3298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