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跨越海峡来乡建”聚焦农文旅可持续发展,共探两岸乡村振兴新模式
综合
关注11月6日至7日,第七届“跨越海峡来乡建”活动在福建泰宁·耕读李家举行,本届活动主题为“农文旅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
活动由中共泰宁县委统战部、泰宁县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局、泰宁县杉城镇人民政府主办,泰宁县梅口乡人民政府、泰宁县杉城镇际溪村民委员会、上趣开新创意策划有限公司、开新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台湾)、北京观度文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协办,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支持。
此次盛会汇聚了两岸农文旅领域的专家学者、青年学者及企业代表等40余人,通过实地考察、沙龙对话、成果展示等多元形式,将台湾社区营造创新模式与泰宁乡村生态文化优势结合,深化交流两岸乡建乡创合作新机遇,共同探索一条以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为导向的乡村全面振兴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一行在活动期间深入泰宁县际溪村进行实地调研,就传统村落保护、乡村产业发展以及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等工作给予了重要指导。福建省住建厅副厅长李智勇及市、县有关部门领导陪同调研。
聚焦农文旅可持续发展与ESG深度融合
本次活动以“农文旅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首次将国际前沿的ESG理念(环境、社会、治理)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中。活动旨在通过展示台湾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案例和福建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构建起两岸乡村发展经验互学互鉴的桥梁。
在开幕式上,泰宁县杉城镇镇长朱安纬在致辞中对远道而来的两岸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泰宁拥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期待借鉴两岸乡村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和模式,共同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更多合作项目在泰宁落地生根。
朱安纬 杉城镇镇长
上趣开新团队创办人宓雄在开幕式上表示,团队扎根福建乡村十一年以来,以创新的陪护式乡建乡创模式获得各方肯定,未来团队不仅停留在“乡建乡创”层面,更会借助优质的政策方针和自然人文生态,去构建一个“心灵原乡”大整体,以农文旅作为关键载体,以数智科技驱动释放乡村新质生产力,构建一个有温度、有未来的乡村生命体。
随后,中国社科乡村振兴(福建)研究院唐建阳院长代表和泰宁县耕读文化研究会秘书长王世发代表签署合作意向书,标志着双方将共同发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ESG(环境、社会、治理)永续发展理念的有效践行以及闽台融合政策的扎实落地,贡献坚实力量。
沙龙对话,两岸专家共话乡村永续发展
在“两岸专家对话沙龙”环节,来自台湾与大陆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围绕“永续乡村与农文旅融合发展”展开深度交流。
台湾产业永续发展协会理事长何毅夫,分享了台湾在ESG(环境、社会、治理)永续理念方面的具体做法,为大陆乡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数智两岸科创中心创始人邱志荣,强调文旅民宿业者必须兼顾生态环保、运营效率和多元盈利,将可持续理念贯穿于前期改造与日常运营全过程。
台湾社区重建协会常务监事、暨南国际大学副教授许文忠,提出创新应突破既有规则,以创新为主、标准为辅,并展望两岸在乡村发展上应实现共同进步。
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及海峡现代农业研究院执行长杜永盛,分享了台湾农文旅的发展模式。
作为本地企业代表,北京观度文旅有限公司杨明睿分享了在耕读李家“ANNAPANA安纳班纳·泰宁3.0”项目,秉持“先保护、再开发”的原则,以“大健康+康养+ESG+文旅”模式推动区域运营。
杉城镇代表邹家华则讲述了耕读李家十年的发展历程,他分享上趣开新团队入驻后,际溪村从沉寂乡村到文旅新地标的蝶变故事。
沙龙主持人、上趣开新规划顾问陈大引教授总结指出,“跨越海峡来乡建”活动成功举办七届,已由单次座谈发展为跨地域的实践社群,未来的目标是将对话积累转化为持续推动两岸在地合作项目,让理念变为行动。
多元沉浸式活动感受乡村魅力
除了沙龙对话,活动还通过多形式的沉浸式体验环节,展现泰宁乡村的自然与文化魅力。
嘉宾们体验了大金湖沿线考察、古城夜游等环节,也进行了耕读李家巡礼,走访李家岩、铁皮石斛园、安纳班纳、途中家舍等特色点位。
嘉宾们还亲身体验了泰宁独具特色的非遗项目鱼子灯、傩舞,领略了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魅力。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学生带来的民族舞、南音及器乐表演将活动气氛推向高潮。
地道的“豆腐宴”“有机鱼”等泰宁特色菜更让嘉宾们在舌尖上感受“好山好水”的滋养。
这场以“农文旅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思想碰撞,更是一场扎根乡土的实践探索,让两岸智慧在闽西北的青山绿水间交融,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温暖而强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