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湖里区:改革驱动协商赋能 共建共治绘就幸福康乐
综合
关注在厦门湖里区康乐社区,改革的力量正从群众中生发,也回馈于群众之中。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为核心,康乐社区创新构建“红色强基、橙色固本、绿色赋能”的“三色矩阵”社区治理模式,把改革创新精神融入每一处社区空间、每一次居民协商、每一项民生服务,探索出一条“协商共治、参与共建”的湖里经验。
社区治理,是改革触角最深处的考验。面对老旧小区多、居民结构复杂、公共资源分散等现实难题,康乐社区没有停留在“上级推动”的惯性思维,而是主动以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和科学立法理念破题,建立协商议事平台,推动治理方式从“单向管理”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让每位居民都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和“监督员”。
改革的突破首先源自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康乐社区以红色强基为根,打造“党员+社工+志愿者”协同机制,将基层党建与专业服务深度融合,把“党组织领导、群众参与、社工支撑、多方协同”嵌入治理全过程。党员带头、居民参与、社工赋能、志愿协同,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治理格局。党组织不仅成为社区的“主心骨”,也成为推动基层协商制度化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引擎”。
协商是改革的温度所在。康乐社区通过“爱康乐联盟”“居民议事会”“项目听证会”等形式,让群众意见在决策前听得见、看得见。无论是小区停车位优化、健身角改造,还是老旧空间盘活、民生基金使用,凡事都有居民代表参与讨论、有社工团队提供专业支持、有党组织统筹协调。这种民主协商和公众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机制的落实,让改革不仅是制度设计,更成为群众共治与共识凝聚的过程。
在这一机制下,康乐社区的公共空间重新焕发活力。通过“橙色固本”,社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新机制——从长者健康互助计划到儿童家庭教育课程,从“红色加油站”服务新就业群体到“健康小屋”关爱老人,每一项改革举措都建立在群众需求和协商结果的基础上。服务清单由群众共定、项目成效由群众共评,协商议事成为推动改革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同时,康乐社区依托“绿色赋能”,汇聚社会资源,形成“党建+社工+企业+公益+居民”的“五社联动”机制。厦门银行、厦门儿童医院等30余家单位通过“爱康乐联盟”注入资源,社区基金实现“居民监督、社会募捐、透明公示”,真正打通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社区治理的通道。居民还可通过志愿服务获得“绿色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和公益服务,让公众参与成为可见的荣誉与激励。
湖里区的改革实践表明,协商不是形式,而是治理的核心要义。通过专家论证、群众参与的科学机制、常态化的议事平台,康乐社区实现了“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有效破解基层治理中“干群两张皮”“服务一头热”等顽症,推动社区治理走向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科学化、民主化和人文化。
如今的康乐社区,公共事务有人议、公共空间有人用、公共服务有人管,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建设者”,从“被服务者”变为“共治者”。社区生活更有温度、治理体系更有活力、发展格局更有合力。湖里区以康乐社区为样本,用改革思维、公众参与智慧与协商民主力量,为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湖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