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流动儿童参与亲社会行为项目服务总结汇报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1月16日下午,在厦门市民政局的指导下,集美区民政局、集美团区委、集美区妇联的支持下,厦门市集美区欣立社工服务中心在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开展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介入社工服务项目体验活动。

厦门市民政局社会保障与儿童福利处处长徐克、集美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吴吉堂、集美区妇联主席林幼治、集美团区委书记游中景、集美大学社工系副教授巨东红、金门大学社工系杨蕙祯老师、厦门市湖里区培善社会服务中心副总干事张耀华、聚融壹家台湾青年双创基地执行长左星星以及欣立社工总干事程祥超等嘉宾出席了活动。

据介绍,“新市民计划”项目针对部分城中村流动儿童的消极社会行为,围绕儿童成长的三大环境——家、校、社,研发出三大服务包,以“体验式教育”概念介入,动员和培养流动儿童的亲社会意识、行为及情感,提升流动儿童自我认同感和社会适应力,强化家庭情感支持。项目开展以来,亦初步探索出了一套本土化的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形成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预防与促进机制,对提高本土社工服务流动儿童的专业化体系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董小金是经常参加活动的家长之一,她一直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在现场她分享到:“通过社工赠送的爱陪伴扑克牌和指导手册,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不足之处和可以改善的点,通过对手册的学习和使用,我看到了孩子由被动交流到主动反馈情绪的成长变化。我觉得作为家长,是真的有必要去学习陪伴理念和技巧的,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成绩。”

现场,孩子们为支持、参与本次项目开展的各个部门、学校和社会组织赠送了感谢函。主办方表示,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参与,否则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服务,虽然中央财政项目结项了,但是对流动儿童的服务不会结束,欣立社工已组建好团队,将联合集美区妇联,在专家的指导下,就家庭如何进行短时高效陪伴这一课题,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服务。

针对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实施,活动围绕“促进法的出台对家长、学校以及社会组织来说有何种意义,各方应如何参与?”这一话题进行了讨论,对家庭教育有长期研究的吴吉堂局长表示“集美区正在建立家庭教育上家校社协同的综合试验区,项目的开展就是其中的一种探索,希望项目接下来要更有针对性,抓好典型案例,为集美区的家庭教育模式建设贡献一份力量。”林幼治主席现场分享了几个最近看到听到的小故事,表示要积极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父亲也承担起责任,真正做到家庭教育上的父母同责。游中景书记则表示,可以好好发挥集美区高校聚集的优势,发动高校青年志愿者为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工作繁忙的家长提供替代性支持。杨蕙祯老师从近期在农村走访中的见闻出发,提出相比较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的家长实际上已经是更加注重家庭陪伴的,所以才将孩子带在身边,吸引他们关注和提升家庭教育是有一定基础的。社工张耀华则用一个社工团体游戏的方式,现场展示了在家庭教育上,需要如何去引导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台青代表左星星则从两岸交流的角度,表示接下来非常愿意整合台湾优秀的家庭教育师资,带动两岸青年志愿者一起为集美区的家庭教育工作发展出力。徐克处长及巨东红老师现场也表示,项目非常有意义,接下来希望和社会组织一起,为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出一份力。

活动现场同时采取家庭探讨的形式,让参加活动的亲子进行家庭手机使用公约的制定,家长从中学会了换位思考,明白自身习惯对孩子习惯养成所带来的影响,也学会了聆听和尊重孩子的自我表达,有家长表示,以后可以都和孩子商量家庭事务了。

通过此次中央财政项目的实施,欣立社工对流动儿童的需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孩子家长的情况有了更深的认识。针对这些情况,欣立社工表示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为指导,扎根青少年服务,扎实开展相关工作,整合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参与青少年服务,力求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为青少年营造友善成长环境”的机构使命。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