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院“三举措”打造特色志愿服务

综合
关注近日,由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联合开展的2022年全国“七彩假期”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入选名单公布,阳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团委志愿服务队成功入选。
近年来,阳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扎实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内涵式发展,通过健全服务机制、“专业+”有机结合及紧扣社会需求等方式,精准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志愿者团队,打造全员参与、全流程贯通、全要素覆盖的体验式、探究式、运作式的育人机制。
健全机制 志愿服务规范化
阳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团委志愿服务队由该校在校青年群众、团员、党员组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先后组建“知艾防艾志愿服务队”、“禁毒先锋志愿服务队”、“七彩志愿服务先锋队”、“河小禹护河专项实践队”、“大学生防疫服务队”等数十个长期性建设的志愿服务小分队,共300余名稳定参与服务的注册志愿者。获评“2021-2022年度全国青年志愿服务社区七彩四点半志愿服务示范团队”、“2022年全国七彩假期服务示范团队”、团中央“2021年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摄影团队”等国家级荣誉。
为确保志愿活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社会效益性,阳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立健全一系列志愿服务机制,形成了志愿者筛选的标准化机制,提升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强化了服务团队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项目开展前,学校通过建立“实地走访-调研报告-项目设计-项目论证-人员招募-项目评估”的志愿服务标准化流程,确保服务行动科学论证,精准定位服务群体。
志愿服务开展前,确立“一项目一负责人”,建立“面试—培训—上岗”的志愿者筛选模式,对志愿者统一开展志愿服务培训、考核,志愿者在考核成绩合格后方能上岗。
截至目前,阳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团委志愿服务队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总人数达6余万人次,提供服务总计超过160万小时。
拓宽载体,志愿服务常创新
近年来,阳光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立足团队特色,不断创新载体。通过整合政府、企业、社会、高校多方资源建强志愿服务基地。
截至目前,学校已经与沿山社区、凤林社区等10个社区长期结对;与北极星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兰湾社会服务中心等4个社工组织共同培育孵化志愿服务项目;与台江区禁毒委、晋安区疾控中心、马尾区文明办等政府单位实现了校政活动共建;与福建省社会工作联合会、福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达成长期合作的共识,形成“高校+政府+社工组织+公益团体+社区”的新型服务体系,增强共建活动的吸引力、可持续性,以达到多方联动多方共赢的目的。


与多个单位合作共建
以此次获奖的“七彩系列”志愿服务项目为例,团队与当地沿山社区、乐园社区、凤林社区等签订共建协议,以当地青少年为服务对象,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素质拓展、自护教育、思想引领、心理辅导等内容,构建“1类思想道德教育普及活动+1类科技特色项目活动+X类因地制宜学校项目活动”体系。团队还携手福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多次走进福州市晋安区日溪小学进行支教活动,为数十名乡村儿童带来别样的关怀。
自2019年起,团队已开展七彩志愿活动60余场,参与志愿者700余人,服务人数达3500余人。该项目已成为阳光学院团组织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成为高校团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先后获“阳光学院志愿服务评比大赛三等奖”、“福州市首届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等。
公益“专业+” 志愿服务精准化
随着团队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019年,阳光学院志愿服务团队利用专业优势,逐步构建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实打通志愿服务链接渠道,现志愿者和社会需求的供给侧改革,致力于让公益成为“一种习惯”。



为服务对象开展“木构建模”辅导
“河小禹护河”专项志愿服务项目是该团队将志愿服务与土木工程专业有机结合的典型。其以“一江一河”为主线,以河流认领与护河专项活动为抓手。团队在开展项目前,对河流进行“认领”后开展实地调查走访。通过调研后,形成“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开展如“我帮河流做卫生”、参与巡河、护河及河湖长制的活动、“我给河流做宣传”、“我对河流有话说”“我为河流画个像”等特色活动,为河流提供无人机航空遥感技术、摄影测量专业化技能建立DEM、二维、三维可视化数据等服务。

“河小禹”净滩行动
目前,该团队志愿服务工作已形成“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三下乡、河流保护、乡村振兴七大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