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先锋湖里

解锁湖里治水密码,书写碧水惠民新篇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蓝天白云映照下的湖里公园映仙湖畔。

碧波荡漾的湖边水库。

碧波荡漾处,白鹭掠水低飞;栈道蜿蜒间,游人笑语盈盈。近年来,湖里区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以河湖长制为笔,以碧水为墨,在生态文明的画卷上书写着人水和谐的现代篇章。

2024年,湖里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交出了一份幸福河湖的完美答卷。辖区各主要地表水监测断面均达到考核要求,新丰湖、埭辽湖水质达到或优于水环境功能区Ⅴ类,天地湖、五缘湾内湾水质保持稳定。市政府挂牌督办水治理项目湖边水库2024年每季度水质断面均达到Ⅲ类以上;以全省新创建县(区)总分第一的成绩通过“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区”省级审核;五缘湾获评全省首批“美丽海湾”……锚定“两高两化”中心城区目标,这里的治水实践已超越单一的环境治理,升华为一场全民参与的生态觉醒。

湖里区以治水为切口,诠释了一座城的生态哲学:守护碧水,不仅是守护自然,更是守护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白鹭掠过湖面,当孩童在亲水步道上嬉戏,这里的故事,正为“美丽中国”写下生动的厦门注脚。

五缘湾

海湾焕新颜 生态旅游成湖里新名片

水清岸绿,白鹭翩迁。秀美怡人的五缘湾湿地公园里,游人如织。作为全省首批“美丽海湾”,五缘湾吸引无数居民和游客前来游玩,成为大家心目中必须打卡的厦门“生态会客厅”。

从昔日淤泥堆积的“烂潮滩”,到如今承载50余种鸟类繁衍生息的“城市绿肺”,五缘湾在生态治理道路上探索出一条独特之路。清退海域养殖、内湾退塘清淤、建设环湾步道……五缘湾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营造绿色原生态,逐步构建起“水景+植被+湿地+海湾”的立体生态网络。市民游客或骑行观鸟,或倚栏赏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随处可见。

生态“颜值”的提升,还催生了文旅“价值”的裂变。依托海湾资源,湖里区引入游艇帆船、滨水市集等业态,打造“生态+文体旅”融合新模式。来自杭州的游客张女士在社交媒体晒出打卡照:“这里像世外桃源,随手一拍都是大片!”

如今的五缘湾,既是候鸟迁徙的驿站,也是城市发展的“绿色引擎”。以生态反哺经济,湖里区以水为墨,绘就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实践。

湖边水库

碧水润民生 科学施治解锁治水新范式

五缘湾让人感叹于自然的广阔,而湖边水库则让人震撼于科学的力量。

湖边水库曾经面临着水体富营养化的难题。为此,湖里区开创性地提出“生物治理+调配水+应急处理”的综合治理策略,以科学精准的治水举措,推动湖边水库水质治理工作。

2023年底,湖边水库引入“以鱼控藻”技术,科学投放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利用其食藻特性,成为控制藻类生长的天然防线。在实施过程中,专业团队通过水质监测、鱼类抽样等措施,动态优化鱼类结构,确保水生食物链稳定运行,从而有效抑制水库藻类爆发,水体营养浓度显著降低。

同时,还制定出精细化的调配水策略,结合供水与补水措施合理调节水流,平衡水位,让水库的水“活”起来,促进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这种精细化调度策略不仅大大增强了水体的流动性,还在突发水质异常情况时发挥出关键功能。通过在源头控制高氮磷来水,减少污染源入库,水库高水位运行等科学措施,快速、有效地应对水质波动,保障水库生态和居民的用水安全。

在“以鱼控藻、智慧调水、生态修复”的组合拳下,2024年湖边水库水质进一步改善,6月、8月水质较去年相比改善提升,成为科学治水的标杆案例。

以科技破题、用生态作答,碧波荡漾的湖边水库,呈现出一幅科学治水与民生福祉的交融画卷。

禾欣社区

节水新革命 一滴水里的可持续发展

可能很少人意识到,拥湖环海的厦门,其实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据统计,厦门多年人均水资源占用量不足全省的10%。对厦门而言,生态治水的首要原则是节水。

在探索节水型社会的过程中,湖里区禾山街道的禾欣社区脱颖而出。该社区联动政府、环保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将节水理念从口号转化为行动,探索出一条“全民参与、科技助力、文化浸润”的节水新路径。

禾欣社区一方面通过专家讲座、图片展、公益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节水知识;另一方面积极组织以家庭为单位推进节水行动,以《节约用水生活手册》、“节水生活对照表”和“家庭用水记录表”等表格,帮助社区家庭树立节水理念。

禾欣社区书记郭婧表示,如今,禾欣社区已经掀起了节水爱水的良好风气,不少妈妈分享,孩子们主动担任起家庭的节水监督员,家庭用水消费也随之下降。

对于厦门而言,节水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从“要我节水”到“我要节水”,一场由点滴汇聚的变革,正为厦门城市发展注入可持续基因。

湖里公园

跨界护水人幸福河湖的守护者联盟

作为2024年厦门市“最佳小微水体”之一,湖里公园的治理凝结着科技与人工的智慧协作。公园内,截流池与自动污水提升泵24小时值守,拦截雨水管道溢流污水;荷花池及时清淤;映仙湖和康乐湖每14天进行一次水体交换,提升水体含氧量。依托信息化巡河机制、APP打卡与数字平台,12345便民服务、城管系统等数据实时互通,湖面垃圾、水质异常等问题实现“发现—处置—反馈”闭环管理。

除了科技力量的加持,包括湖里公园在内的水体治理,也离不开一群来自社会各界力量的“护河联盟”。近年来,湖里区逐步发展建立一支7人组成的民间湖长队伍。这些湖长来自国企、外企、私企、公益组织以及志愿组织,甚至还有台湾同胞。全民治水从理念迈向实践。

“护水不是一家之事,得靠大家合力”如今已经成为共识。通过深挖社会力量资源,增强全社会对河湖保护工作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湖里区河湖长制影响力持续加强,不断构筑起全民参与幸福河湖建设的坚实体系,形成共管、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湖里区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区河(湖)长办专职副主任陈艳表示,未来,湖里区将紧扣幸福河湖建设主线,进一步夯实责任体系,以水质改善为导向,稳步推进各类治理项目,加强水域日常管养维护,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同时,持续强化河湖共管共治,不断健全党政主导、部门联动、属地落实、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全力构建全社会爱水、护水、节水的崭新格局。

来源:海峡导报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