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关城中村!湖里的这些地方,亮了!

综合
关注由新华通讯社主管主办的
大型时事政经新闻周刊《瞭望》
4月14日聚焦厦门
刊发报道《厦门探路城中村现代化治理》
一起来看看其中的“湖里身影”

↑点击图片,可阅读全文↑
在厦门,约227万人口居住在城中村,占全市总人口的四成左右。其中有186万租房群众,以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人、新就业年轻人等为主。
城中村,让中低收入者得以在城市安身。但基础设施薄弱、安全隐患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等问题,也使之成为矛盾纠纷的多发区域。
2022年起,厦门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提出“厦门城市现代化的短板在城中村”。2023年4月,厦门启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三年行动,对全市108个拟中长期保留的城中村进行全域、彻底、科学改造,打造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
消除隐患 住得安全
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安全是基础。厦门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首要任务是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厦门市湖里区禾山街道围里社区面积为0.8平方公里,人口3.75万,其中外来人员3.43万。昔日,这里房前屋后随处可见搭盖的铁皮棚,本不宽阔的街巷里有各类摊点占道经营。“城中村寸土寸金,将两栋房屋间的狭窄通道搭盖成棚作为店面出租,月均租金可达数千元。”围里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延风说。

如今,这里主街宽阔整洁,支巷畅通无碍,占道摊点被清退,违章搭盖被拆除,道路两侧以白线明确公共空间界限,以黄线划定电动车停车区。陈延风介绍,2023年以来,围里社区拆除占地总面积1.7万平方米的违建277处,疏通149处堵点。
为消除用电隐患,厦门电力、通信等部门推动缆线入地,通过改造新建电力线路,增加供电容量。湖里区后浦社区新建了变电房,将此前分散于各处的变压器集中,用电增容70%以上。“出租屋严禁私拉电线。治理后,夏季高峰期用电也不会超负荷。”后浦社区党委书记吴伟伟介绍。

后浦社配备的箱式变电站
治理进阶 常态长效
与“物理空间”改造同步,厦门着力推进城中村治理模式更新……
走进湖里区殿前街道马垅社区,记者看到街面宽阔整洁,“无线美”的蓝天悦目怡神。
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马垅社区完全变了样。这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社区成立党委领导下的综合治理委员会,鼓励村民、党员代表、老人协会等共同参与社区软硬件升级换代。
“不少老党员和村民自带凳子做‘监工’、帮助协调施工事宜。”殿前街道负责人告诉记者。

马垅社停车楼项目由马垅社居民小组自筹资金,申报建设
为推动治理方式由“突击备战”向“常态长效”转变,厦门探索推行“大物业”运维服务管理模式。包括新垵村、后浦社区等在内的多个城中村通过“国企+村集体”合资方式设立物业公司,解决城中村清扫保洁、治安巡逻、资源盘活、出租房规范管理等问题。

补齐短板 产业育成
开展城中村现代化治理以来,厦门通过拆除违章搭盖,清理占道经营,整治占用集体建设用地等举措,腾出约173万平方米公共空间,用于改善民生和促进业态升级……
后浦社区陈氏宗祠建于南宋,是市级涉台文物。宗祠前上千平方米广场曾长期被少数村民占用,搭盖大棚出租摊位。有一段时间,这里密布着20多家餐饮店,烟雾缭绕,垃圾堆积。
这种情况在2023年以后得以改变。“我们平整道路,拆除违建,打造市民活动广场,举办戏曲、民俗表演,广受欢迎。”后浦社区党委书记吴伟伟说。

厦门探索以设计、采购、施工及运营一体化的“EPC+O”总承包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全程参与城中村现代化治理……
以围里社为例,当地引进中建四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湖里区国企合作成立围里运营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对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集体资产盘活运营、物业服务等一体化运作。目前,社区功能活化和商业价值提升,效果初现。整合东围废弃杂乱边角地,围里社打造占地1.2万平方米的创意集中箱集市,引进商家22户,成为生意红火的“网红打卡地”。

无数蝶变在厦门发生
在湖里发生……
城中村的未来还将会有什么惊喜?
一起再期待~
来源:《瞭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