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厦门市湖里区基层治理创新实践综述

综合
关注基层治理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厦门市湖里区围绕“改革引领、居民参与、自治自管”理念,以党建为核心,创新志愿服务驱动型社区治理模式,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实现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推动老旧社区焕发新活力。
党建引领,夯实基层治理基础
厦门市湖里区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合力。街道和社区建立以党建为核心的治理体系,党员骨干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带头认领民生项目,通过“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推动改革落地。居民在社区环境整治、公共设施建设和便民服务项目中发挥主动作用,自治意识和自管能力显著提升。
街道还推动党组织与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联动,整合资源解决居民实际问题。例如,引入公交线路、改善停车条件、建设托育园和健康驿站,让民生服务更加精准和可及。居民参与项目讨论和监督,不仅增强社区归属感,也让基层治理在改革中焕发出活力。
多元参与,构建共建共享社区
湖里区基层治理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形成共建共享格局。社区通过培育社会组织、发展志愿服务队伍,将居民、党员、企业和社会机构融入治理网络。以“嘉福益嘉”志愿服务联盟为例,居民在文化活动、健康服务、助老助残等项目中积极参与,推动公共事务自管、自我服务。
文化建设成为居民参与的重要途径。通过邻里节、微电影拍摄、百姓大舞台等活动,居民不仅参与策划和执行,还将日常生活与社区治理紧密结合,实现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的双重提升。志愿服务和自治机制的结合,形成居民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基层治理注入持续动力。
制度创新,提升治理实效
湖里区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健全自治机制和管理制度。社区制定居民自治公约、志愿服务积分机制及项目管理办法,明确居民权责,引导居民关注公共事务,强化自管和自治意识。居民在参与治理过程中,既是需求方,也是服务者,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社区生态。
社区创新推行“1+4+N”小区治理模式,完善议事平台和联动机制,推动居民在自治、公约和志愿服务中实现治理闭环。通过科学分工和信息化管理,社区治理从单一依赖政府转向多方参与,治理效率显著提高,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厦门市湖里区的基层治理实践表明,坚持党建引领、激发居民参与、完善自治自管机制,是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路径。通过改革与创新,社区不仅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和民生短板,更让居民成为社区治理的主力军,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良性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