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先锋湖里

校服缝着梦!闽宁这3个故事太戳心→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从东海之滨到贺兰山下

闽宁协作

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也是一幅由无数普通人

命运交织而成的温暖画卷

昔日“干沙滩”已成“金沙滩”

而这场跨越山海的“共富”故事

正由一位位来自福建的援宁者、

一位位扎根于此的奋斗者共同续写

昨日,由湖里区委宣传部、永宁县委宣传部共同组织的“山海共潮生”湖里区闽宁协作大型融媒体采风活动继续走进闽宁镇,这里的奋斗者用一件校服、一瓶胡麻油、一段菌柄,给出了关于“山海情”最生动、最具体的答案。

厦企富贵兰员工王文娟

一件校服的梦想接力

在富贵兰(宁夏)实业公司(以下简称“富贵兰”)的包装车间里,采风团记者看到,包装组负责人王文娟熟练地检查即将打包的校服。这个动作,她重复了无数次,但每一次都仿佛在为过去的自己,也为如今的女儿,缝补一个跨越了二十年的梦想——一个与福建紧密相连的梦。

王文娟是西海固西吉县人,她的童年记忆被“水”刻下深深的烙印。“周六周日,我和弟弟的主要任务就是牵着家里唯一的毛驴,走四五里地去驮水。”她回忆道,来回一两个小时打回的四桶水,要精打细算地用上一周。

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教育是唯一的曙光。“我还深刻地记得一名来支教的福建老师,”王文娟的眼神变得温柔,“老师没说一定要考上大学,但告诉我们:至少要走出大山去外面看看。”

于是,高中毕业后,她说服家人,踏上了通往福建的火车。“当我走出车站,老师已在车站等我了!还给我买了晾衣架、痱子粉那些我想都没想到的生活用品。”王文娟说,这份来自福建的温暖,成了她异乡生活的第一盏灯。

在福建的电子厂,王文娟一干就是三年,这不仅是谋生,更是“开眼看世界”。三年后,她因母亲生病回到宁夏,但“搬出大山”的愿望愈发强烈。

2013年4月8日,王文娟一家搬迁到闽宁镇。十天后,来自厦门的企业富贵兰开始招工,她第一时间就报了名,从最基础的岗位干起,凭着曾在福建打工学到的知识和那股不服输的干劲,一步步成长为包装组负责人。

“我上学时,很多同学连书本费都交不起,更别说穿校服了。”王文娟说,而如今她所在的公司,承接制作福建各界捐赠给闽宁镇学生的校服。“我亲手钉上扣子的校服,说不定就穿在我女儿身上。”她笑着说。

“网红镇长”李辉钦

一瓶胡麻油的“共富密码”

拿着竹竿朝树上打去,熟透了的红枣掉了一地,老乡一一捡起、洗净,热情地分享……在闽宁镇村民老苏的家,福建省援宁干部、“网红镇长”李辉钦带采风团媒体人体验最地道的乡村生活。

2019年,李辉钦作为第11批福建援宁干部来到闽宁镇,从此结下与这里的不解之缘。近几年,一个名叫“李辉钦赞闽宁”的账号在各个网络平台火了起来,这是他把闽宁产业园中心工作与直播平台相结合的创新实践。

采风团此次到访,恰逢李辉钦策划的全新栏目“福建人在闽宁的百家饭”拍摄。从西吉搬来闽宁镇的老苏夫妇,靠着经营油坊供养5个子女读书上大学,十分不易。了解老苏家的情况后,李辉钦主动利用网络平台帮忙宣传带货,让香浓而不油腻的秘制特色胡麻油走出油坊、走出闽宁镇,被更多人看见。

那一瓶瓶发往全国各地的胡麻油,不仅是闽宁协作中农户自力更生的生动写照,更是这位福建籍“网红镇长”扎根宁夏、真心实意为民服务的最佳见证。

“目前,‘福建人在闽宁的百家饭’栏目已拍摄了23期视频。”李辉钦说,“希望通过这个账号,汇聚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帮扶工作,切实帮助老百姓解决困难,迈向更幸福的生活。”

援宁干部洪丽萍

一段菌柄的“点金术”

在闽宁镇原隆村的特色种植园里,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援宁干部洪丽萍轻轻托起一段灰白色的菌柄。“绝大多数食用菌采摘后,菌柄会被直接抛弃,这不仅污染环境,其霉菌还可能影响农作物生长。”

而今年8月刚到闽宁镇挂职的洪丽萍要做的,就是找到将废弃菌柄转化为优质肥料的最佳工艺,让这些“废料”埋入西北土壤后,能有效改良土质,种出品质更优的瓜果蔬菜,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洪丽萍并非只身前来,她身后是一支持续多年的“科技援宁接力队”。自2021年起,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便持续选派专业技术人才,以半年或一年为周期,将一项项“科技绝活”播种于闽宁镇。

在这场跨越山海的智慧输送中,“南果北种”成了现实,特色经济作物扎根结果。科技干部们不仅引入良种,更带来了糖度仪、土壤测量仪等科学工具,手把手教会当地百姓如何“智慧耕耘”。他们推广的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为农户节省了65%的人工、40%的用水和45%的用电成本。

更实实在在的效益,在田间地头蓬勃生长。前几批科技干部引入的珍贵药材黄精,如今已成了当地的“黄金”产业。洪丽萍算了一笔账:“四年生的黄精,亩产可达1万斤到1.2万斤,每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

记者手记

在闽宁镇 看见协作的力量

“时间真的能改变人。”富贵兰董事长许上等这句平静的感慨,道出了闽宁协作最深刻的真谛。这位来自福建的企业家,用十四年的坚守,见证了这片土地从“没水没电没路”的荒滩,变成机声隆隆的产业热土,更见证了成百上千个“王文娟”的命运变迁。

昨日是记者在闽宁镇的第二天,行程密集,但感动更密集。如果说首日我们在产业园的楼宇间看到了协作的“骨架”,那么第二天,我们则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故事里,看见了时间如何为这副骨架注入灵魂与血肉,触摸到山海协作的“体温”与“脉搏”。

在许上等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长期主义”的动人。他不仅建起了厂房,更创办了全宁夏首个“四点半课堂”,当员工们最关心的不是工资而是孩子的辅导时,他选择将课堂延期。从鼓励员工化妆、告诉她们“要爱自己”,到看着十几名员工开上小车上班,他用十四年诠释了“产业援宁”的深层含义。

在王文娟身上,我们看到了“梦想接力”的完整弧光。她从西海固驮水的少女,因一名福建支教老师的鼓励走出大山,又因福建企业的落户在闽宁镇扎下根来。如今,她亲手缝制的校服,正穿在下一代身上。

在李辉钦身上,我们看到了“情感链接”的深度。这位“网红镇长”用六年的青春“吃百家饭”,把老乡的胡麻油卖向全国。他的直播间,链接着东西部的市场,更链接着人心。

在洪丽萍身上,我们看到了“科技接力”的传承。她与她的同事们,像传递接力棒一样,将菌草技术、水肥一体化设施、铁皮石斛等“科技绝活”一棒一棒传来,让创新的种子在西北土壤里持续生长。

山海协作

不再是文件里的词汇

而是车间里的笑声

是直播间里的订单

是实验室里孕育的希望

从湖里区到闽宁镇

跨越两千公里的

不仅是资本与技术

更是一种关于美好生活的信念与实践

来源:湖里头条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