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智慧 | 这位福建人,是一百多年前被低估的创新先锋

综合
关注编者按
今年,是陈嘉庚先生诞辰151周年。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这八个字,是对他一生最崇高的定论,也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卷轴,将他倾资兴学、纾难救国的伟业深深烙印在民族记忆之中。然而,卷轴之外,那些更为生动、细腻的笔触,或许正静静等待着我们再度发现。
在陈嘉庚先生诞辰151周年之际,《闽人智慧·厦门系列》特别推出主题策划,邀读者一同回望,于历史的细微处,进一步走进陈嘉庚先生。
提到陈嘉庚,大家都不陌生
他是著名的爱国华侨、企业家
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然而他有一个被忽略的身份
——创新先锋
他曾说:“何谓根本?科学是也。
今日之世界,一科学全盛之世界也。”
科学的社会离不开创新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
看看这位“创新大佬”
如何在他身处的时代里破局
玩转现代化企业管理
他是顶流企业家
陈嘉庚的商界版图,从建厂生产黄梨(菠萝)罐头开始。当时行业内菠萝采购像开盲盒,按枚论价,好坏混杂,且到每季结束后才核算盈亏。这种粗放模式全是“痛点”。陈嘉庚推出日结新规:规定菠萝必须在当日加工完毕,当夜即结算盈亏,以此作为第二天采购、议价的标准,精打细算。这套现代企业常用的“数据驱动”打法,在当时堪称“降维打击”。效果如何?三个月后,陈嘉庚“日新”工厂净获利近3万元,另一家“新利川”获利九千余元,两厂共获利近4万元,他自称这是“初出茅庐”的第一次成功。

新利川黄梨罐头厂内景。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但这只是热身。当陈嘉庚将目光投向橡胶产业,才真正开启了“王者局”。“中西橡胶制造商中规模之大,出品之众,以及声誉之著者,当推吾侨陈君嘉庚。”陈嘉庚的橡胶事业在当时世界上享有极大的声誉,是同行中望尘莫及的。即便如此,他还是倡导企业的创新。
他是“技术流”。当时,摩托车轮胎生产每年占到橡胶业的70%,然而受限于先进技术及辅助材料,创新受限,一直未能在新加坡设厂制造。在层层困难之下,陈嘉庚制造厂花费了七八年才试验成功,改进了摩托车轮胎的生产技术,并获得了发明专利。不仅如此,陈嘉庚树胶制造厂还发明过胶鞋、雨帽,还研发过各类雨衣。公司用改良方法制造的“各式树胶鞋底、鞋跟”也获得过发明专利,有的发明专利期限达16年之久。
他是“营销派”。卖货时玩起了“新花样”,买陈嘉庚公司产品赠送日历、月份牌以及其所出版的《验方新编》书籍等。

1928年1月6日,陈嘉庚公司赠送日历。图源:工商日报
一套创新组合拳,陈嘉庚的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到1925年时,他将公司发展至顶峰,涉足大米、菠萝、航运、橡胶、报业、地皮、冰糖、木材、肥皂、发胶、制药等10余个行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拥有的橡胶园已达15000英亩,公司员工达3万余名,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南亚橡胶大王”。
为女子推开校门
他是教育“先行者”
旧社会女子在教育方面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长期“三从四德”的灌输,从思想上紧紧捆住女子身心。陈嘉庚反其道而行,在女子教育方面创下前所未有的改革。他直言:“居今时世,非但男儿当受教育!女子亦当受教育,在浅识之人,多云女子受教育,乃为他姓造福,而不知未嫁之前,能教其弟侄,既嫁之后更能顾爱父母家以及造成女子自身之幸福也。”
1916年10月,陈嘉庚委派胞弟陈敬贤回家乡筹办师范与中学,同时计划创办一所女子小学。1917年2月,集美女子小学借“向西书房”做校舍,以“私立集美女子两等小学校”为校名,正式开学,共招收60多名女生。此外集美学村还设有集美妇女夜学、集美民众妇女夜校等近代女性教育机构,为更多女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为解决师资短缺的问题,陈嘉庚创办了集美女子师范,致力于培养出高素质的女性教师,为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女子初级中学师生在文学楼操场做操(1927年)。资料图片
其教育创新之举,不止于家乡。他在侨居地创办、倡办和赞助了南洋公立女学、南侨女子中学和崇福女学等,同时资助黎明女学和明德女学。他创办的厦门大学,亦开风气之先,成为国内最早招收女生的几所大学之一。从闽南到南洋,陈嘉庚为无数女性铺就了一条通往知识、独立与觉醒的道路。

厦门大学内陈嘉庚塑像。图源:人民网
革除旧弊
他是生活“改革家”
1937年2月1日,陈嘉庚致电国民政府内政部提议:“请废除袍褂,谓长衣马褂乃清服遗制,时宜既失,早应废除,今仍遵照礼服,实足影响民族心理,阻碍民族复兴。”这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当时的《申报》《万影》《儿童世界》《实报半月刊》等报刊均刊发了陈嘉庚的提议。
1938年10月28日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身在新加坡的陈嘉庚以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向大会发去电报,再次提出废除长衣马褂,“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陈嘉庚的提案和众多有识之士的呼声,对当时的服饰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渐渐地,穿长袍马褂的人越来越少,这一前清文化符号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1937年,陈嘉庚在第34卷第1期《东方杂志》上撰文呼吁改革服饰。资料图片
陈嘉庚一生有很多社会职务,但有一个不为人熟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理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成立于1949年10月10日,旨在研究和试验中国文字改革的方法。协会一共吸纳了78位理事,陈嘉庚为其中之一。
1950年6月14日至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陈嘉庚正式向大会提出汉字书写、书报印刷应统一由左而右横排的提案。因为人的双眼是水平排列的,所以汉字横排更符合人的生理特点。汉字横排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便于在汉字中夹排西文、阿拉伯数字和数学公式,对于科技类书刊而言尤为便利。
1955年1月1日,《光明日报》率先试行汉字由从上到下的直排改为从左到右的横排印刷,并刊登一篇题为《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章。

《光明日报》刊登题为《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章。图源:《光明日报》
截至1955年11月,中央级17种报纸中已有13种改为横排。
1956年1月1日,《人民日报》也改为横排。
……
至此,汉字的横排横写得以在全国全面推广开来。
陈嘉庚的一生具有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求变的发展观。从实业、教育到生活,他总能在时代的“默认设置”中,精准找到那个“革新”按钮。
创新有成功,也有失败,陈嘉庚曾说:“畏惧失败才是可耻的。”在时代浪潮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来源:福建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