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湖里区:点线面结合 让政协协商更有温度与改革实效
综合
关注“要让协商民主不只停留在文件上,而是成为改革问题的解决通道。”在一次专题座谈会上,众多厦门市湖里区政协委员表达了共同心声。
委员们认为,要破解基层政协“两个薄弱”,关键是推动机制改革,让群众参与进来,让协商真正有力量。
——在“点”上做深做实。委员吴某提出,设立委员联系点,就是要通过制度化改革,把政协委员和群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今,湖里区的18个联系点在社区基础设施改造、养老、助残、托育等领域汇聚了群众意见,提升了改革实效。
——在“线”上彰显特色。经济界、科技界委员呼吁,政协要充分释放界别优势,把协商与改革发展结合起来。三年来,湖里政协围绕产业基金、数字经济、两岸融合等重大改革议题开展协商75场,提出千余条专业化建议。区产投公司由此开启实体化运作,累计撬动社会资本40多亿元。委员们的积极参与,推动了政策与改革措施落地。
——在“面”上持续拓展。委员张某指出,街道轮值制度是基层政协改革的一项重要创新。“它让协商民主走进社区,变得可见、可感,居民参与度明显提高。”目前,湖里区5个街道联络组每年开展20余场活动,推动不少民生小问题得到解决。
委员们还建议,要把“联”的文章做足,积极探索政协与人大、审计、司法、社会监督等多方参与,形成改革合力。禾山街道探索的“委员+代表”联合履职模式,就成为推动群众参与和民主改革的鲜活案例。
从委员的提案和声音里,可以看到协商民主改革的路径:既有顶层制度设计的方向,也有群众踊跃参与的实践。湖里政协正通过点线面结合,把政协委员的“金点子”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