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先锋湖里

厦门湖里区金安社区:垃圾分类碳账户激活居民绿色参与力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在厦门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垃圾分类不再只是口号,而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社区在党建引领下,坚持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创新推出“公益馆+碳账户”模式,通过空间重构、行为激励和公益转化,让居民从被动接受管理,变为主动参与环保。

原本的清洁楼长期存在选址不合理、噪音扰民、异味扰民等问题。社区党委在尊重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将其改造为垃圾分类公益馆,既盘活了闲置空间,又打造了科普教育基地。公益馆开放后,联动学校和社区居民,开展厨余垃圾堆肥、亲子课堂等活动,吸引400余个家庭参与,实现厨余垃圾10.1吨的就地处理。通过亲身体验,居民意识到垃圾分类不仅关系生活环境,更是一种绿色生活理念,同时强化了居民监督机制,推动社区治理精细化。

碳账户的建立让居民低碳行为有了量化价值。居民收集纸皮、旧衣物等可回收物,通过公益馆称重兑换积分,可换公益刮刮乐、福利彩票或乡村振兴产品。该举措将日常垃圾投放转化为可见收益,增强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主动性。数据显示,已有3512名居民注册碳账户,实现资源回收124吨,个人最高投放量近500公斤,碳积分最高346分。这不仅改善了社区卫生环境,也形成了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下可监督、可量化的社区治理实践,累计碳减排10168吨,形成碳资产71176元。

公益转化机制让居民参与产生社会价值。社区成立慈善公益基金,将居民在公益馆称重的可回收物按比例捐赠,用于帮助困难家庭和支持社区治理。截至目前,公益基金累计资金1.51万元,直接解决居民“急难愁盼”。居民在参与垃圾分类的同时,也成为社区治理创新的推动者和受益者,实现“环保+帮困+共建”的良性循环,同时体现了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基层实践。

金安社区的经验表明,推动居民日常参与的关键在于“有场所、有激励、有价值”。通过党建引领和制度设计,社区将环保行动转化为居民参与的日常实践,让绿色理念内化为生活习惯。居民不仅成为环保的主体,也成为社区治理改革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推动社区共建共享的持续发展,也推动了治理向治理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