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先锋湖里

改革为先 协商汇智 厦门市湖里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近年来,厦门市湖里区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和“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聚焦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创新。区政协按照年度重点协商计划,围绕“推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创建”开展专题协商,通过组织调研考察、交流研讨,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形成了五大方面13条具体建议,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坚实参考。

科学布局,加快学校建设步伐

湖里区坚持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优化学校空间布局,推进新建公办学校项目落地。钟山学校、钟宅学校、墩上学校、寨上学校、康乐学校及湖边中学等六个项目,将新增义务教育学位超过1.6万个,有效缓解部分片区就学压力。特别是在西部片区的康乐学校和东部片区钟宅、墩上学校建设中,相关部门精准把控建设进度,确保新建学校早立项、早开工、早开学,推动义务教育资源均衡下沉。

同时,湖里区积极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落地新建校。通过核心校引领、集团化办学及名师帮扶机制,使薄弱校区在三年内达到办学中位水平,六年内比肩优质校,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均衡发展,为全区教育改革积累了实践经验。

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育整体质量

湖里区持续推动校内外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方面,通过“一校一策”,优化教室功能和空间利用率,将生活用房改造为教学辅助用房,改善校园硬件条件。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外资源,拓展体育活动空间,推动校园与社区、公共体育场馆共建共享,实现教育资源统筹利用,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

在研学教育方面,区政协建议根据依托安全、主题鲜明、交通便利的原则,建设多样化研学基地,涵盖革命传统、科技实践、环境生态、劳动教育等内容。通过开发“致敬英雄”“神秘海洋”“知天文晓地理”等主题项目,学生在研学实践中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动手能力、强化家国情怀,推动教育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深度结合。

机制创新,激发教育内生动力

湖里区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集团化办学和公民办协同发展。通过核心校引领,集团内成员校在骨干教师指导下推动教师文化建设和教学水平提升,同时建立集团研发中心促进教育成果转化,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实现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的教育发展格局。

同时,湖里区积极完善民办学校顶层设计,规范招生、办学和财务管理,鼓励优质民办学校参与普惠性教育建设,强化政府指导与财政支持,促进公民办教育协同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还提出建设家校社共育人才储备库,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实践,让学校教育与社会资源有机融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服务义务教育的良好格局。

严格管理,保障教育公平与秩序

针对“大校额”“大班额”问题,湖里区坚持前瞻规划、总量控制、科学分流,实施消除“大校额”行动。各街道依据人口变化趋势合理配置学位,核定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规模,确保小班化教学,切实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对学校软实力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完善培训、交流、轮岗机制,提升教育专业水平,保障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通过政协协商,区政府在教育设施布局、资源配置、机制创新和管理规范等方面形成具体改革举措,实现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湖里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协商民主引领,形成共建共治格局

区政协通过组织调研考察、交流研讨和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充分体现协商民主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学校、家长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制度上、政策上、实践上形成合力,为湖里区教育现代化和全区教育公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湖里区将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导向,不断完善教育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机制建设和管理监督,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让每一位少年儿童在公平优质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为建设“两高”“两化”中心城区提供有力支撑。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