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湖里区第十三届外来员工子女艺术夏令营圆满收官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七月的暑气尚未消散

凌云玉石博物馆内洋溢着收获的喜悦与不舍

7月7日下午 ,由厦门市湖里区文化和旅游局、

厦门市湖里区教育局主办,

湖里区文化馆、凌云玉石博物馆承办的

湖里区第十三届外来员工子女艺术夏令营

毕营仪式在此温情落幕

来自湖里区各民办小学的56名营员们

度过了三天难忘的夏令营时光

湖里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肖琼女士,湖里区教育局副局长李可可先生,湖里区文化和旅游局三级调研员张涛先生,湖里区委宣传部一级主任科员徐淑纯女士,湖里区文化馆馆长、夏令营名誉营长阙全安先生,湖里区关工委副主任、宣讲团团长、夏令营副营长郑道节爷爷,湖里区文化馆副馆长、夏令营营长朱玉玲女士,凌云玉石博物馆馆长、夏令营营长杨佩女士等领导嘉宾亲临现场,与孩子们共同为这场文化之旅画上圆满句点。

传承致远 未来可期

仪式之初,由杨佩营长代表主承办方进行结营发言。她表示,三天的夏令营如夏日阵雨般短暂却有力,孩子们从开营时的期待羞涩到如今带着自信展示作品,用成长证明这场以“薪火传承少年志 修德润心共成长”为主题的艺术之旅不负期待。

她回顾,孩子们在夏令营中触摸玉石温润、体会篆刻匠心,在剪纸中融入对厦门的热爱与家乡的思念,专注眼神里的好奇与敬畏正是“传承”最动人的模样。她提到,外来员工子女是城市未来的重要力量,夏令营希望大家在艺术中找到归属感,让“第二故乡”的温暖住进心里。

最后,她寄语孩子们:闭营是“传承”的开始,愿大家带着收获,如玉石般温润有光,在厦门长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精彩时光 艺彩纷呈

视频回顾环节,大屏幕流转着三天夏令营的精彩瞬间,从初见时的好奇到体验中的专注,从作品完成后的雀跃到此刻的依依不舍,每一帧都记录着孩子们的成长与蜕变。

家长代表与营员代表先后分享了夏令营的心得感受,家长代表字里行间满是欣慰与感激,营员代表则是满满的感动与收获,深深打动在场的每一个人。

家长

代表

厦门市湖里区启泰学校

徐心怡妈妈

“三天前送孩子来夏令营时,我还在担心他会怯生、会想家。但现在,看到他能在舞台上从容表演,能主动和小伙伴分享趣事,这份成长让我既惊喜又动容。作为外来务工者,我们总在为生活奔波,常常觉得亏欠孩子太多陪伴。是这次夏令营,让孩子们在艺术的滋养中收获了快乐,更让我们这些家长感受到了城市的温暖。”

营员

代表

厦门市湖里区东芳民办小学

刘华宸

“在活动中,我了解到篆刻、剪纸作为非遗文化的历史与魅力,通过亲手制作专属印章、打磨玉器和剪纸,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庄重与奇妙。这3天里,我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感谢阙馆长、杨营长、朱营长和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感谢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也感谢同学们的相互陪伴与帮助。我会将亲手制作的作品好好珍藏,更会将在夏令营中感受到的传统文化魅力,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妙解云肩 非遗焕彩

非遗分享环节中,湖里区区级非遗传承人李玉蘭老师带来的云肩技艺讲解尤为动人。孩子们听得入神,时而举手追问纹样的故事,时而观察老师手中的半成品。

在一问一答、一观一品中,对这项承载着岁月智慧的非遗技艺有了更鲜活、立体的认知。

玉果寄情 嘉许成长

优秀营员颁奖仪式,是对孩子们努力与成长的肯定。一颗颗黄澄澄的玉苹果寄托着对孩子们最真挚的期盼 —— 愿他们在成长路上始终平安喜乐,顺遂无忧。

三天的夏令营时光

孩子们在非遗技艺中感受艺术之美

从篆刻方寸天地到剪纸勾勒乾坤

从玉石打磨感悟匠心到古法雕琢领略智慧

这场夏令营不仅是知识与艺术的交融

更是一场温暖而深刻的文化传承之旅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回顾

夏令营的快乐课程吧~

篆刻启智 对话非遗

开营首日,振奋人心的仪式致辞与凌云玉石博物馆的文化探索,为孩子们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而下午的《非遗中的中国篆刻》课程,更是点燃了孩子们探索非遗文化的热情。

课程从篆刻的千年历史讲起,从殷商时期龟甲兽骨上的刻画文字,到现代文人篆刻的流派纷呈,同学们仿若穿越时空,见证篆刻艺术的发展脉络。

《温润雅玉中国美》课堂,他们深入品鉴篆书入印的韵味与玉器纹饰的精妙,在篆刻创作环节更深刻感受汉字与玉石碰撞出的艺术火花。

童心厦门 凤凰花开

夏令营第二天上午,同学们走进李宝凤剪纸艺术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令孩子们惊叹不已。

在动手体验环节,孩子们以“美丽厦门 凤凰花开”为主题,用灵动的双手与剪刀勾勒对生活城市“厦门”的热爱。

以玉明德 琢玉成器

《比德如玉少年心》课堂上,孩子们学习玉所代表的 “仁、义、智、勇、洁” 五种美德,感悟传统文化中 “君子比德于玉” 的深刻内涵;

《玉出昆仑凌云志》则带他们走进古代成年礼仪,了解加冠礼、及笄礼的庄重,以及成年佩玉所象征的责任与担当。

《玉不琢不成器》实践中,孩子们亲手打磨玉器,当砂纸、水流与璞玉一次次相接,尽管过程十分考验耐心,当粗粝的璞玉到温润的成品,深刻体会到 “雕琢” 不仅是工艺,更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艺术的表达多种多样,同学们在淘玉区寻得心仪的玉石,并以彩泥为辅助,拼贴出一幅幅充满童真的创意作品。

古法寻根 薪火永续

夏令营的第三天,同学们走进《大国小匠,古法制玉》传统文化研学课堂,探寻古代制玉的智慧密码。

通过《了解古代制玉图》,他们知晓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古人如何凭借双手与简单工具,将璞玉雕琢成稀世珍宝。解玉砂、砣具的运用,线切割、钻孔等工艺的精妙,无不令同学们感叹古人的匠心与智慧。

在实践环节,同学们亲身体验制玉的部分工序,当一块块典雅的“福”字玉牌诞生时,他们不仅收获了一件珍贵的手作,更传承了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匠人精神。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湖里区第十三届外来员工子女

艺术夏令营虽已落幕

但文化传承的种子已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期待这些少年带着在夏令营中修德润心

收获的文化自信与成长力量

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

让文化的薪火照亮未来的道路!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