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日记 | 戴柳芳:六天支教行,一场与希望同行的双向奔赴
综合
关注当厦门的海风遇见漳州南靖的山雾,当城市的喧嚣撞进土楼旁的课堂,这场为期六天的支教之旅,注定成为刻在记忆里的温暖印记。我本带着“传递知识”的初心而来,却在与86颗纯真童心的朝夕相伴中,收获了最珍贵的成长与治愈。
初遇:在“失控”中读懂教育的重量
支教第一天的午托时光,至今想起仍忍不住失笑。本想摆出“老师的威严”,却被一屋子“伪装熟睡”的孩子彻底“击溃”——扑闪扑闪的睫毛藏不住好奇,转身间的窸窣声满是试探,纸团在过道悄悄滚动,同桌间的小动作此起彼伏......
我手忙脚乱地维持秩序,额头渗出细汗,才猛然发觉:从前以为“教书育人”只是传授知识,此刻才懂,首先要学会的是走进孩子们的世界。那些看似“失控”的瞬间,不过是乡村孩子对陌生老师的试探,也是教育最真实的起点——不是居高临下的管教,而是平等真诚的陪伴。
感动:财商课上,藏着最珍贵的精神富矿
“钱从哪里来?”财商课上的这个问题,引出了孩子们最纯粹的答案:“从银行来”“是印出来的”......当我告诉他们,钱是劳动与知识的结晶时,课堂里响起的声音,让我热泪盈眶。
女孩说自己假期帮亲戚卖东西,存了好几千却不知如何支配;男孩想着攒钱给村里的老人,让他们少些辛苦;还有孩子期盼号召爱心人士资助学校,让校园更美好......这些话语里没有功利算计,只有最本真的分享与关爱。
我们共同约定了“零花钱三分法”:50%存为未来的光,40%浇灌梦想,10%奖励当下的自己。看着孩子们一笔一划写下“财富计划”,我忽然顿悟:财商教育从不是教孩子如何赚钱,而是让他们在物质匮乏的环境里,依然能成为精神上的富翁。
坚守:乡土间,遇见那些点亮希望的身影
在这所只有86名学生、13位老师的乡村小学里,我遇见了最动人的坚守。00后本地老师说,回来教书是想让孩子们知道,除了田间作物,还有宇宙星辰,除了家乡方言,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简校长说,这所学校是“村里的希望”;教导主任魏老师坦言,支教老师的到来,不仅减轻了教学负担,更给孩子们带来了新的视野。
他们是扎根乡土的教育者,用青春与坚守,为乡村孩子撑起一片天空。正是这份不计回报的付出,让乡村的孩子们依然能仰望星空,让教育的火种在土楼间代代相传。他们的坚守,也让我更加明白支教的意义——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持续的陪伴与传承。
收获:我们带来一扇窗,他们推开整片星空
当无人机掠过土楼的青瓦,孩子们仰着头追逐镜头的模样,像极了向日葵追寻光的方向。六天的时光里,我教他们规划零花钱,他们却教我规划人生的底色:永远保留对世界的天真,永远相信柔软能改变坚硬。
回程的车上,翻看照片里那些举高高的小手、簇拥着我的拥抱,眼眶不禁泛红。这场支教之旅,早已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被童真重新校准的旅程。我们以为自己带来了外面世界的窗,可孩子们却用最纯粹的热爱与善良,为我们推开了整片星空。
致敬所有扎根乡土的教育者,也感谢这场相遇——是乡村孩子的天真,让我读懂了教育的本质;是支教路上的感动,让我明白最珍贵的成长,从来都是双向的奔赴。愿每一颗乡村的童心,都能被温柔以待,愿每一份教育的坚守,都能结出累累硕果。
回响:平安支教,与希望同行的双向奔赴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中国平安始终践行“与希望同行”的公益初心,将教育公益深植乡土,通过平安支教行动,让一批又一批志愿者走进乡村校园,为孩子们带去知识、视野与希望。每一次支教的奔赴,都是一次爱心的接力;每一颗童心的成长,都是公益力量的见证。
这场相遇,让我读懂了教育的本质,也看见了平安教育公益的温度与力量。愿更多人加入平安支教的行列,与我们一同以爱为桥,以知识为翼,让每一颗乡村童心都能被温柔照亮,让希望的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平安支教,与希望同行,赴一场温暖之约,赴一段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