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她力量” 赋能“新家庭”——惠和石文化园妇联创新打造“种子家庭”服务模式
综合
关注“从落地生根到花开鹭岛”
——厦门市“种子家庭”文化共生计划
厦门市妇联凤凰之约公益创投项目
当城市灯火照亮迁徙脚步
如何让新市民家庭从“城市融入者”蝶变为“家园共建者”?
如何以家庭“小支点”撬动城市文化“大认同”?
图:种子家庭系列活动精彩瞬间
今年以来,惠和石文化园妇联作为“三新”领域妇联组织,聚焦“三新”领域妇女多为新厦门市民的特性,紧扣其家庭“文化适应难、社会联结弱、代际传承断层”痛点,以“家风为根、艺术为壤、城市为田”为理念,参与厦门市妇联“凤凰之约”公益创投项目,打造“从落地生根到花开鹭岛——‘种子家庭’文化共生计划”,并创新性推出“种子家庭”三部曲,为新市民家庭提供“破土萌芽”的文化养分与“向上生长”的社会支持,为厦门儿童友好城市与家庭文化赋能示范点建设注入鲜活力量。
从4月开启活动至今,项目累计开展活动14场,服务293组新市民家庭。参与家庭第一故乡涉及河南、江西、湖北等8省21市,现居地覆盖厦门6大辖区(思明区、湖里区占比超80%);且超七成参与家庭具备“三新”属性(涵盖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灵活就业),精准覆盖目标群体。
数据来源:种子萌芽档案(活动反馈表)
聚焦痛点:分层设计服务内容
她力量剧场:解锁女性成长的N种可能
以“一人一故事”沉浸式戏剧为载体,聚焦“三新”女性身份认同与情感需求,推出《妈妈是?》《倾听》等4场主题活动,吸引近80名女性参与。从母亲节探索“妈妈身份”到《倾听》专场共鸣情绪,女性通过肢体表达、诗歌共创等形式,从“倾听者”转变为“故事主理人”,在彼此映照中实现自我觉醒。正如参与者所说:“每个人都有被‘听见’的需求。”这个剧场,正是为此所打造的敢说、敢表达的温暖空间。
图:参与者的活动感想
亲子微剧场:“一米视角”搭建沟通桥梁
在“新芽融城计划”亲子微剧场中,我们紧扣读书日、六一、中秋等节点,推出《神奇飞书》《一千个月亮》等8场主题活动,吸引了200+亲子家庭参与,活动以儿童主导的“一米视角”设计,将闽南文化、情绪管理等内容融入绘本演绎、手工共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0月走进高林社区的《情绪小怪兽》活动,首次实现“走出园区进社区”,让优质服务贴近家庭。
图:闽南文化体验
艺术共生计划:让“此乡”成为“吾乡”
针对新厦门市民家庭子女文化认同不足问题,暑假期间,该系列活动联合尚文实验学校、东浦学校,分两期招募60名子女参与夏令营,构建“学校 - 家庭 - 社会”协同教育体系。7月非遗主题夏令营中,孩子们通过非遗影雕、闽南民居技艺体验触摸城市文脉;8月“鹭岛探秘”夏令营则带领孩子打卡坂美民俗文化园、湖里艺术驿站、厦门市博物馆、厦门规划展览馆等6大文化地标,以Citywalk的形式解锁厦门文化故事,有效打破文化隔阂,让“此乡”真正成为他们心中的“吾乡”。
非遗体验
创新实践:多维突破显成效
该项目通过四大创新实践,形成“需求-服务-反馈-优化”的完整闭环,其典型性体现在多维度突破:
形式破壁:摒弃传统单向宣讲模式,以“一人一故事”戏剧、亲子微剧场等共创形式为载体,充分激活参与者主体性,使文化传递从“被动接收”变为“主动创造”。
靶向施策:紧扣新市民家庭“文化适应难、社会联结弱、代际传承断层”三大痛点分层设计,实现“一类群体对应一类服务”。
长效赋能:建立“活动开展-意见反馈-资源支持-优化迭代”闭环机制:每场活动后通过问卷收集建议,同时联动市妇联、社区、文化馆等多方资源,形成“妇联指导+ 园区执行+社区联动+场馆支撑”的协作网络,保障服务持续优化。
为“三新”领域妇联提供鲜活样本
作为“三新”领域妇联组织,惠和石文化园妇联立足自身特色,创新工作模式,在组织建设、服务供给、资源整合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为“三新”领域妇联的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
图: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惠和石文化园
可复制性:模式清晰,适合同类文化园区、新就业群体聚集区借鉴;
时代性:回应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新市民家庭融入、女性精神成长等社会热点问题;
创新性:将艺术疗愈、非遗传承等跨界元素融入传统妇联工作,焕发新活力。
作为本项目的策划人,国家级非遗惠和影雕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三八红旗手李雅华老师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种子家庭’品牌,针对新就业女性、外来务工家庭、新市民子女等群体开展关爱活动,让更多‘她力量’成为城市温暖的注脚。”这一创新实践不仅为“三新”领域妇联工作提供了可复制范本,更诠释了“此乡是吾乡”的深层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