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国际银行:四十年初心不改 新征程创新致远
综合
关注今年,厦门国际银行迎来创行40周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厦门国际银行作为新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自诞生之初便肩负着探索金融改革与服务的使命。四十年风雨兼程,银行始终秉持“卓越服务 暖心伴您”的服务宗旨,从早期引进人性化服务理念到如今数字化创新,服务基因代代相传,不仅塑造了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更成为中国银行业服务升级的缩影。本期报道聚焦厦门国际银行40周年服务变迁,回顾其如何以点滴细节诠释金融为民的初心使命。
温情服务树立行业标杆
专业形象引领时代新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银行柜台基本上都是高高的栅栏或者玻璃,客户与银行柜员缺少近距离互动。厦门国际银行以其独特的合资背景和开放视野,以人性化服务理念引入一股新风,成为中国银行业服务升级的先行者。
走进当时的厦门国际银行营业厅,客户首先感受到的是与众不同的服务氛围。这里摒弃了传统的高柜设计,采用敞开式低柜式服务,员工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有了亲切自然的互动体验。该行资深员工吴美福回忆:“当时大部分银行网点常用钢筋水泥将客户和办公区域隔开,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而我们从开业起就引入了香港开放式柜台的先进经验,在营业大厅空间布局上,办公区比较紧凑,但是给客户的空间很大、很亮堂。”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银行“以客为尊”的核心价值,让金融服务从冰冷的交易转变为温暖的交流。
厦门国际银行早期低柜式服务值得一提的是,该行从港澳引进全套客户服务标准,创造性地推行微笑服务和起立迎客、双手接递客户资料等制度。这些现在看似平常的礼仪,在当时的内地银行业中实属首创,成为银行延续至今的优良传统。曾任厦门国际银行营业部经理等职的周志文则补充表示:“当时有一个设计做得很好,茶水间就在柜台旁边,如果客户等太久,工作人员就会主动端着茶水送到柜台。”这些细致入微的服务举措,让客户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与关怀。
早期银行业网点较为稀少,厦门国际银行则主动延伸服务半径,成为国内首批开展上门服务的金融机构。据介绍,上门服务对象主要是世界500强企业、外资企业等。除了常规的走账、汇款服务,银行还创新性地“上门送知识”,为客户解读政策、开展培训,帮助他们快速适应中国市场。周志文讲述了一个典型案例:早期为解决湖里区外企服务难题,银行租用工行办公室作为联络点,派员工每天乘小巴往返就近接送单据。这种主动上门的服务精神,赢得了客户的深度信任。
专业形象的建设同样体现了该行的细致用心。参考港澳银行制服风格设计的行服独具匠心,女员工服装得体独特,男员工西装革履,甚至对皮鞋、袜子穿法都有专门要求。与此同时,银行对卫生的严苛要求令人印象深刻。据早期材料记载,当时侨资股东李文光先生曾亲自检查营业大厅卫生,“对柜台桌面及柜台下方的位置,都会检查有无灰尘”。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奠定了客户信任的基石。
温情服务的背后,是银行对员工培养的重视和独特的人才理念。银行通过长效化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起员工成长与客户服务的双向赋能体系。银行定期组织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业务骨干开展实操指导,帮助新员工快速掌握业务技能;同时推行跨部门轮岗制度,让员工在多岗位锻炼中积累综合服务经验。这种注重实践传承与岗位历练的培养模式,既提升了员工的专业素养,也使其在愉悦的工作氛围中自然传递服务温度。
业务创新惠及千家万户
跨境服务联通境内境外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厦门国际银行并未将目光局限于企业客户,而是以其独特的跨境视野,将一系列惠及千家万户的金融活水引入内地,在金融服务领域开创了多个“第一”,深刻改变了普通居民的生活。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将“楼花按揭”这一全新的购房理念与金融产品从香港引入厦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内地还没有商品房的概念,房地产的开发贷款也无从谈起,面对香港开发商在厦门开发的第一栋高层大厦,银行果断借鉴香港成熟经验,将整套英文版按揭合同翻译成中文,为大厦建设提供“楼宇按揭”贷款。当时该项业务在香港已形成完整体系,而内地市场对此类金融产品的认知几乎为零。银行通过引入境外先进模式,填补了省内住房按揭领域的制度和产品空白。此后,银行持续拓展按揭服务范围,先后为鸿山大厦、嘉禾商业中心、太湖新城等外向型商品楼宇项目提供金融支持,帮助大量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实现“厦门安家”愿景。
在便利居民跨境金融往来方面,该行同样扮演了敢为人先角色。1988年,厦门国际银行充分发挥其跨境结算业务的传统优势,率先疏通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汇款路线。这条“两岸汇款快车道”的开辟,极大地提高了两岸资金汇划的效率,为台胞台属、两岸经贸往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金融便利,成为连接两岸民生与经济的重要纽带。同年,该行再开行业先河,获准试办部分对公人民币业务,成为国内第一家获准开办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为更好地服务厦门本地客户、深度融入特区经济建设打开了全新局面。
此外,该行还引进了多项体贴入微的个人服务。例如,开创性地为企业“代发工资”,首个合作对象便是鹭江宾馆。据了解,由于彼时的技术条件限制,银行采用全手工记账方式开展代发工资业务。工作人员每月提前获取企业工资清单后,需携带纸质账册及现金,逐户上门为客户办理存折登记及工资发放,虽然方式原始,却开创了厦门银行业的先河。同时,银行推出的“存款到期自动转存”“代客保管存单”“旅行支票兑付”等便民服务,无不体现了银行从客户视角出发的创新精神与服务温度。
服务体验精益求精
权益保护筑牢根基
步入数字化时代,厦门国际银行在坚守“客户至上”初心的同时,通过科技赋能与流程优化持续升级服务体验。银行将消费者权益保护纳入战略核心,构建起高效、有温度、可信赖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焕新推出“卓越服务 暖心伴您”的品牌理念。
厦门国际银行焕新推出“卓越服务 暖心伴您”服务品牌为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厦门国际银行勇于打破传统银行业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在厦门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厦门市分行的共同指导下,厦门分行携手厦门市图书馆先后打造直属支行、南湖支行、集美华侨支行、同安支行4家“金融公共文化新空间(近邻图书馆)”,与全市公共图书馆实现联网通借通还服务。读者通过银行网点即可完成图书借阅与归还,将金融服务空间延伸为公共文化平台。在上海,部分试点营业网点创新推出的“夏日延时服务”,将工作日营业时间延长至晚上七点,并实行周末全天开放,成为周边地区首家提供晚间及周末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一位刚办完业务的上班族李女士感慨道:“以前我要请假才能办理银行业务,现在下班后就能轻松办理,真是太方便了。”与此同时,银行的物理网点正在转型为多元化的社区服务空间。通过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合作,上海分行在营业厅内设立了红十字服务站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市民甚至可凭医保卡在银行网点就诊。这种“金融+健康+公益”的创新融合,让银行网点成为连接社区居民的重要纽带。
厦门国际银行网点打造多元化社区服务空间。图为近邻图书馆。
厦门国际银行网点打造多元化社区服务空间。图为行内红十字站。面对银发客群和新市民的特殊需求,厦门国际银行展现出精准服务的温度与匠心。各分行全面升级网点适老设施,配备轮椅、老花镜、助听器等便民设备,并培养熟悉方言的服务专员,为老年客户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银行持续扩展上门金融服务项目,让行动不便的老年客户足不出户也能享受专业的金融服务。此外,银行聚焦新市民生活、就业、发展需求,推出“1+3+N”专属金融服务体系,发布“新市民关爱计划”,提供了一系列金融服务方案,包括新市民专属“幸福无限卡”、银发客群专属“悠然卡”、新市民贷、货车司机贷、个人创业担保贷及梦想贷等,以金融助力新市民扎根城市。
与此同时,银行通过深化银警协作与全民宣教,在反诈阵线上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以来,银行已成功拦截电信网络诈骗50余起,为客户挽回经济损失超过1300万元。成效的背后,是“人防+技防”的双重守护。在线上与线下,该行开展了近千场金融知识普及活动,触达数百万人次,从源头筑牢公众的反诈意识。具体案例更是不胜枚举:福州分行成功拦截一起针对老年人的投资理财诈骗,为老年客户赵先生牢牢守住“钱袋子”,避免了16万元经济损失;龙岩分行迅速反应,成功劝阻拦截,为老年客户邱阿姨挽回79万元经济损失;厦门分行深入同安军营村“金融消保驿站”,通过宣传片展播、金融消保宣传折页派发、真实反诈案例拆解等形式,为村民剖析电信诈骗套路,传授“不接不听不转账”反诈口诀,将金融服务切实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除了个案服务,银行更致力于构建系统化的金融知识普及体系,在今年“3·15”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教育宣传活动期间,全国各地分行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仅在厦门地区,便密集举办了各类教育宣传活动超210场,覆盖市民超20万名。各地活动各具特色:厦门分行携手派出所走进乡村,以自编反诈微电影和民警原创闽南话《反诈答嘴鼓》节目,让金融知识普及更接地气;泉州分行通过举办“行长接待日”主题茶话会,搭建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的桥梁;宁德分行创新形成“政、银、法、侨”四方联动机制,运用大数据和AI技术演示常见诈骗手法,切实提升市民的风险防范能力。
从创新服务场景到延长服务时间,从守护特殊群体到筑牢安全防线,厦门国际银行正在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金融为民”的深刻内涵。在科技与人文的双重驱动下,这家走过四十载的银行不仅延续着服务创新的基因,更以坚实的责任担当,持续书写着温暖而专业的金融服务新篇章。
科技创新赋能服务升级
智慧应用引领体验革新
步入数字时代,厦门国际银行注重科技创新,将数字化转型的成果转化为每个客户触点上可感知的温度与效率,实现传统服务精神与现代科技能力的完美融合。
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厦门国际银行展现出坚定的战略决心。据相关资料显示,该行近三年科技投入持续加大,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在北辰山脚下,超17万平方米的科创中心正积极承担起创新领航、赋能银行高质量发展的责任与使命,这不仅是银行科技实力的象征,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郑重承诺。由厦门国际银行领导牵头的数字化发展与客户旅程转型委员会,构建起自上而下、横向协同的科技治理体系,确保数字化转型的每一个脚步都稳健有力。
厦门国际银行北辰山科创中心科技创新最终要服务于客户体验的提升。厦门国际银行将“客户旅程重塑”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点。近年来,银行持续推进客户旅程优化工作,从营销、开户、信贷到支付、理财,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打磨。以抵押经营贷为例,通过流程优化与智能审批,显著提升了贷款审批效率,客户无需反复往返网点,全流程数字化操作,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客户少跑腿”。值得注意的是,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始终秉持“双客体验”理念,既优化外部客户体验,也关注内部员工感受。通过推行智能化运营原则,大幅减轻了员工在事务性工作中的负担。这种内外兼修的原则,让员工能够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服务客户,形成良性循环。
为有效破除内部沟通壁垒,提升整体运营效率,银行基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自主研发了大模型智能应用平台(ChatXIB)。该平台融合了文字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代码大模型及多个垂直领域模型,通过提示工程技术、检索增强生成与多智能体协同等增强技术,整合了数万份行内外知识文档,将各类制度、指引和手册构建成统一的企业智能知识库。这一“数字助理”覆盖办公提效、客户服务、风险管理等多个关键业务领域,截至今年9月,平台已上线超过110个大模型智能体应用,累计产生上百万次服务调用。该应用场景显著提升了员工工作效率,使其能更专注于为客户提供高质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