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福建 资讯

一溪四韵绘新景 闽台乡创续华章——长泰区探索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新路径纪实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青山隐隐叠翠屏,绿水迢迢映乡愁。

初冬余晖里,漳州市长泰区马洋溪畔旺亭村,台湾设计师在村口凉亭下展开手绘规划图,与村民共商朱一贵纪念馆周边环境提升改造、大戏台提升等;村民热情提议保留戏台、增设石凳、优化广场,等等。这幅跨海峡共绘图景,正是长泰深化闽台乡建乡创合作的生动缩影。

“台湾团队用专业的视角和接地气的方式,唤醒沉睡的乡村,也加深了闽台之间的地缘联结。”长泰区委统战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薛支祥说。

马洋溪穿境而过,串联十里、旺亭、后坊、山重四村,承载闽台“同根同祖”情谊——先民曾渡海赴台,两岸至今保留相似民俗与乡音。2025年,长泰确定为闽台乡建乡创合作样板县,突破传统单点改造局限,创新提出“一溪四韵、三类改善”思路,探索走出一条两岸融合、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一溪四韵”,勾勒乡土发展新骨架

“一溪四韵”是长泰区乡建核心骨架。“一溪” 即马洋溪溪流,不仅守护着两岸原生绿植与湿地生态,更串联起漂流体验、滨水休闲等观光业态;“四韵” 依村定位:后坊“福韵”(祈福民俗)、旺亭“禄韵”(产业提质)、十里 “寿韵”(康养休闲)、山重“喜韵”(婚庆文旅),形成 “一村一特色、四村共联动”格局。

“我们要让四村从‘散落珍珠’变为‘串珠项链’,实现资源互补。”该项目负责人说。此次规划全程融入闽台合作,台湾团队携台湾社区营造经验,与大陆建筑师团队组成联合体,开展驻村“陪护式”服务,让两岸智慧深度交融,让规划落地有温度。

作为海峡两岸首个同名同宗村,山重村“宗亲文化”成为合作纽带。台湾团队与村里老人翻阅《薛氏族谱》、走访古厝,发现清末民初两岸宗亲频繁往来。老人们常念叨:“村里的老故事、老物件,得有个地儿存着。” 为圆这份乡愁期盼,“原乡·迁台记忆馆”暖心落地,馆内1200多件涉台文物和族谱镌刻岁月痕迹,珍贵族谱记录家族变迁,每一件藏品都是乡愁的见证,让家乡记忆代代相传。“台湾游客见族谱上的名字常落泪,血脉联结太珍贵啦。”山重村总党支书记林宗龙说。

台湾设计师团队驻守乡村,白天走访村民、游客,晚上开宣讲会。发现各村需要引流、展销,游客需要休憩点,萌生了“一村一驿站”的想法,设计融合休憩设施、惠民共享、农特产品展销、文化展示、打卡等多种功能集为一体的驿站,既便利游客,又为村民增收。如今,节假日周末时,驿站已成为链接游客与乡村的新纽带。

“三类改善”,提升乡村生活新适感

乡村振兴以人为本,长泰紧扣“宜居、优筑、乐聚”三类改善,融台湾“微改造”理念与本地需求,惠及民生。

“宜居环境” 改善中,推进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垃圾分类常态化,聘请村民任“环保督导员”;梳理沿街杆线,还乡村整洁天际线。“以前羡慕去城里居住的老伙计经常在公园散步,现在我家门口就是公园了。”后坊村一村民说,此外他还主动当起环保督导员。

“优筑农房”聚焦居住安全,尤其关注老人。四村老年人口占比超20%,台湾设计师团队“入户问诊”,发现84岁的朱茶米爷爷家厕所、厨房等生活空间缺乏适老化设施,团队根据朱爷爷生活动线,配备适老化家具,增设无障碍通道、安全扶手等设施,“现在行动上更方便,上厕所也不怕摔倒了,谢谢台湾孩子!”朱爷爷说。团队还提供农房改造菜单,村民按需选择,兼顾古厝风貌与现代需求。

“乐聚空间”激活乡村活力。在后坊村,旧公园变身承载“五古”文化的老人儿童微乐园。在十里村,旧篮球场被打造为健身公园,幸福院华丽转身。在旺亭村,新建共享茶室,为村集体经济增收开辟新路径。系统构建覆盖“幼有善育、青有创为、壮有安业、老有颐养”全龄段需求的友好生态,聚力打造功能完整、服务精准、文化鲜明、邻里和谐的城郊乡村完整社区样板。

党建领航,凝聚共建共享新合力

长泰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区委书记亲自指导,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区领导为副组长的工作专班,统筹推进闽台乡建乡创样板创建工作。

在基层,党建“红色网格”体系将组织根系深扎基层。一名名网格长、一户户党员中心户,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核心节点。全区干部躬身践行“学谷公、当先锋”,用“随访笔记”满载民情,领办项目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从健身场地到产业升级,以实效诠释初心。

“共管共建”保障可持续。镇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屋场夜话”征意见,村民捐老物件造景观,台湾团队教村民木工与彩绘;村规民约鼓励认养绿化与设施,年底评“最美管护员”。

  产业活化,注入永续发展新动能

长泰区闽台乡建乡创样板县与漳州市文旅经济发展大会、“5.19中国旅游日”福建分会场主题活动深度融合、一体创建,通过结合乡建的经验成果与大会的平台资源,形成 “乡建反哺文旅、文旅助推乡建” 的良性循环,旨在打造兼具特色的示范样本,为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可复制路径。

旺亭村着力发展“光鱼美食一条街”,对10家农家乐及周边环境进行升级改造,推出两岸融合特色菜品,指导成立手作合作社,创新打造“马洋溪伴手礼”。后坊村举办“桃李采摘节”活动,成功吸引了众多游客,果农人均增收近3000元。

漳州市住建局统筹指导,支持台湾团队“陪护式”参与项目策划落地,通过观摩培训等提升人员能力,健全督导机制,兼顾需求、传承与产业,实现多效益统一。

长泰的实践,正从“乡建”走向“乡创”。其核心不仅是环境的焕新,更是机制的创新与活力的注入。当台湾团队的创意与长泰的乡土底蕴碰撞,当党建引领下的共管共建凝聚起干群心力,乡村振兴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

一溪连两岸,四韵谱新篇。马洋溪潺潺流淌间,既见证着长泰乡村的蝶变新生,也承载着闽台同胞共兴乡村的美好梦想。在这里,两岸智慧交融共生,乡愁有了安放扎根之处,乡村振兴的蓝图正一步步变为鲜活现实。

(供稿:长泰区住建局、旅游区)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加载中...